摘要 兩會期間,火電企業虧損的“家底”再度甚囂塵上:去年五大發電集團火電虧損額達137.19億元。業內專家表示,如果煤電聯動機制不改革,2011年火電企業或將第四年連續虧損。而連續巨虧的...
兩會期間,火電企業虧損的“家底”再度甚囂塵上:去年五大發電集團火電虧損額達137.19億元。業內專家表示,如果煤電聯動機制不改革,2011年火電企業或將第四年連續虧損。而連續巨虧的火電不僅拷問“煤電聯動機制”,也使電價走到了“上漲”的邊緣。 火電或將連續四年虧損
近日,全國政協委員、原中國大唐集團公司總經理翟若愚表示,以華能、大唐、國電、華電、中電投為代表的中國五大發電集團去年火電虧損額合計達到137.19億元,其中每個集團虧損12億元到36億元不等。消息一出,立刻引起了外界廣泛關注。
火電企業整體虧損現象由來已久,從2008年開始,五大發電集團火電連續三年累計虧損都在85億元以上,合計虧損達602.57億元。虧損還導致資產負債率十分惡化,前不久的一次調查顯示,在中央企業資產負債率最高的前10家企業中,電力企業就占了5家。
中電投集團公司一位負責人告訴南方日報記者,去年該公司火電業務也有30多億元的虧損,主要原因在于煤價上漲。由于整個集團公司耗煤量達1.3億噸,每噸煤上漲幾十元便意味著幾十億元的虧損。
翟若愚表示,民眾普遍認為的電力企業高工資并非企業虧損的主要原因,事實上,工資成本僅占企業總成本的6%至7%,而燃料成本則占全部火電企業發電成本的70%左右。當燃料成本快速上升而上網電價維持不變,火電廠則無利可圖。
煤電聯動:剪不斷理還亂
對于火電企業的三年巨虧的現象,一個繞不過的話題便是“煤電聯動”機制。事實上,這一原本想在煤炭與電價之間搭一座“橋梁”的機制,在發電企業與煤炭企業的互相夾擊之下變得越來越力不從心。全國“兩會”開幕當日,有消息傳出,五大發電集團開始上書請求煤電聯動重啟。
2004年12月,國家發改委下發《關于建立煤電價格聯動機制的意見》,建立市場化的煤電價格聯動機制,在放開煤價的基礎上,對電價實行競價上網。事實上,由于“煤電聯動”政策不到位,電煤合同的履約率呈不斷下降趨勢。然而,2010年調查數據顯示,30萬噸以上重點電煤合同兌現率甚至不足50%,這直接影響五大發電集團的經濟效益。
除了煤價上漲,有分析人士認為,發電企業虧損更重要的是各發電集團跑馬圈地無序擴張負債過高造成的。全國政協委員、前中煤集團總經理經天亮認為,煤電價格即使“聯動”也無法解決發電集團虧損的問題,“五大發電集團負債率高主要是因為近幾年裝機擴張建設太快。”
有關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底,全國發電設備容量96219萬千瓦,火電裝機容量70663萬千瓦。全國基建新增發電設備容量9127萬千瓦,其中,火電5872萬千瓦,占新增總量的64%。
電價上漲遭遇CPI掣肘
一邊是不斷高企的煤炭成本上揚壓力,一邊是即將再度滑入虧損的邊緣,火電企業似乎唯有依靠“調價”才能脫困。然而,上述中電投負責人告訴本報記者,“目前還沒有聽說要調整電價的消息”。
據了解,目前我國電力行業一年發電量大約為4萬多億度,電價每上調1分錢,即給行業帶來400多億元的利潤,這樣可以填補火電虧損的漏洞。中電聯提議,為補上火電價格的差額,可以考慮同步上調上網電價與銷售電價3分/千瓦時。
業內專家表示,在去年CPI上漲超過3%、2011年漲幅可能達到4%的情況下,電價調整“只能以行業平衡或微利為限,幅度不會太大”。
據了解,決定火電行業是否盈利有三大因素:到廠煤炭價格、上網電價和上網電量。南方地區由于上網電價高,火電企業受煤炭漲價因素影響不是太大,而中西部地區由于上網電價低加上煤炭漲價,火電企業則陷入虧損的“沼澤”。因而學者認為,同步上調上網電價和銷售電價則將漲價壓力施加給了消費者,作為中間環節的電網公司卻依然保持高額利潤。
事實上,對于火電的虧損,發電企業也開始司空見慣,并且一直以其它業務彌補這一虧損。目前在五大電力集團下屬業務中,水電和風電盈利狀況較好。以中電投集團為例,公司總體盈利為30.58億元,其中電力業務虧損1.57億元(火電虧損30.62億元,水電及風電盈利29.05億元),非電力業務盈利32.15億元。
中電投負責人告訴本報記者,面對火電虧損的局面,中電投開始謀求向“綜合能源”轉型,電力企業逐漸介入煤炭、天然氣、新能源等領域,而介入煤炭正是為了尋求上游能源的“定價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