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10年最后一天,《佛山陶企3年八成外遷引轉嫁污染爭議》報道了佛山陶瓷產業的轉移升級。但是,佛山還是陶瓷之都嗎?陶瓷企業搬遷之后的佛山如何發展?珠三角如此大規模的產業轉移,到底會...
2010年最后一天,《佛山陶企3年八成外遷 引轉嫁污染爭議》報道了佛山陶瓷產業的轉移升級。但是,佛山還是陶瓷之都嗎?陶瓷企業搬遷之后的佛山如何發展?珠三角如此大規模的產業轉移,到底會為當地經濟帶來什么?在佛山陶企外遷的趨勢之下,珠三角產業轉型會有怎樣的啟發意義? 為此,記者于新年之初,深入佛山當地,從中國建陶第一鎮開始,逐一厘清一座城市的產業誕生、發展、轉移的路徑。目的是為珠三角這樣一個龐大的制造基地,在新的“十二五”規劃即將踐行之際,提供些許啟發思考之資。 “十幾年的工廠十幾天就拆完了。”1月8日,摩的司機老梁說,他是看著大路兩旁的陶瓷廠房一棟接著一棟倒下的。 老梁所在的佛山市南莊鎮,在2002年的時候有了自己另外一個稱號——中國建陶第一鎮。從1987年南莊鎮引進第一條墻地磚生產線開始,陶瓷產業在當地如雨后春筍般蔓延。20年后,在環境保護的壓力下,形勢逆轉。2007年,佛山掀起產業轉移升級風暴,南莊亦開始鐵腕整治陶瓷產業。3年后,南莊的75家陶企最終留下了13家。 生態環境改善,經濟沒有大起大落,南莊在產業轉移升級中取得的成果令其迅速成為一個焦點。贊譽紛至沓來,不過,由此帶來的“空心化”憂慮不曾間斷,只轉移沒升級的爭論亦未曾停歇。人們在思考,有陶而不為了,南莊究竟該怎么走? 建陶第一鎮“生死劫” 有一千多年歷史的南莊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一直扮演著南國魚桑小鎮的角色。這里四面環水,河網交錯,“?;~塘”曾經是這里典型的風貌,也是人們謀生的重要方式。 1987年的一天,南莊鎮的兩個干部來到了華南工學院(現華南理工大學),找到了一位懂陶瓷的教師。從此,南莊的命運發生重大轉變。 “一天下午,有兩位南莊的鄉長到華南工學院來找到我,說我會做陶瓷,希望幫鄉里設計一個陶瓷廠。我去了,是乘渡船過去的。就這樣靠鄉里籌的幾百萬元,請了河對面石灣廠里的‘星期六工程師’,買了剛國產的窯爐裝備。我從中倫公司拿進口指標買了兩臺1200噸意大利壓機,第一條現代化的磚生產線在南莊東村總算是建造投產成功了?!敝袊沾晒I協會副理事長、華南理工大學教授陳帆在一篇文章中這樣回憶當時的情形。 改革開放的號角以及這里豐富的沙土使得南莊的陶瓷企業很快遍地開花。 “1995年時我們一個鎮的產值已經達到國內整個行業的1/5,村村都有陶瓷企業?!蹦锨f鎮宣教文體局任國升告訴記者。與這個說法稍有不同的另一個版本是,南莊鎮當時的產量占全國的1/4、全世界的1/8。 老梁向記者回憶道,最景氣的時候,工資加分紅,村民的年均收入可以達到三四萬,是周邊村鎮的幾倍。數據顯示,2001年,南莊鎮的經濟實力在全省1500多個鄉鎮中位列第七。 南莊從默默無聞的一個小鎮迅速發展起來了,而付出的直接代價是日益惡化的生態環境。當地村民回憶說,前幾年南莊的粉塵污染很大,走在馬路上,不一會兒臉就變黑了。人們都不敢把衣服晾在室外。有些植物甚至只開花不結果。 “因為環境太差了,企業老板都不住在南莊?!比螄f。一個可以佐證的例子是,當周圍的房價都嗖嗖往上躥的時候,南莊的房價卻像只蝸牛。而南莊進一步招商引資的計劃也頻頻受挫。有好幾家意欲入駐南莊的企業終因環境質量太差而舍棄,這其中包括通訊巨頭愛立信。 雖然有著漂亮的GDP數據,但是這種以污染環境為代價的發展方式嚴重透支了南莊的未來。無法引入更多投資,第三產業比重長期停滯不前,南莊似乎走進了死胡同?!安徽{整產業結構,不進行轉型升級,南莊沒有未來?!蹦锨f鎮黨委書記張輝明說。 3年關遷五分之四陶企 枯黃的雜草在風中搖擺,凸凹不平的荒地上四處可見廢棄的陶瓷殘片。1月8日,記者在南莊鎮羅南村一處已經拆遷的陶瓷廠舊址看到,一堆銹跡斑斑的生產設備被遺棄在路邊,幾面還未推倒的墻壁已千瘡百孔?!皳f很快就會拆完的。”當地一位村民告訴記者。 在路的對面,已經找不到當初陶瓷廠的痕跡,取而代之的是快建到十層的房地產項目。作為全鎮擁有陶瓷企業最多的羅南村,過去曾有的陶企幾乎全轉移出去了。 “鐵腕整治”始于2007年。在那一年,南莊決定以“壯士斷腕”的方式完成自我救贖。那年底,鎮里設立了包括工商、稅務、環保等部門在內的“陶瓷產業專項整治領導小組”。大規模陶瓷企業升級外遷工作拉開序幕。 這不能不說是一個艱難的抉擇。在高峰時期,陶瓷產業給這里帶來了近70%的稅收。據估算,陶瓷企業的關停和外遷,將使南莊失去75億元的工業產值和近2億元的稅收。 有人將這次陶瓷產業轉移形容為“提刀剁腳”的變革,腳一疼,手就下不去。不僅干部于心不忍,企業也頗多怨言。有熟悉陶瓷行業的人士向記者表示,一條幾千萬元的生產線拆下來能保留20%的價值已經相當不錯,何況還要企業背井離鄉,大動周折地遷往外地。 “當時不少企業都是經過與政府多次博弈后才簽了關停承諾書。”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陶瓷企業高管向記者表示,甚至有企業選擇 “死扛”,成為“釘子戶”。 “那時經常都能在路邊看到拆遷隊在廠房里敲打的聲音?!崩狭赫f,到處都在拆。 最終,原計劃留下18家陶企的南莊只留下了13家。這13家企業都達到了廣東省清潔生產標準。在南莊強輝陶瓷,記者看到“清潔生產”的標語格外醒目。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該公司在2003年就投入一千多萬元進行窯爐改造,2005年實現清潔生產。沒想到這成為其留在南莊的一張通行證。 其他60多家企業則先后外遷至四川、江西、湖北等各個地方。陶瓷企業減少后,環境相應得到改善。據佛山市環保局方面透露,南莊鎮2009年空氣中二氧化硫和可吸入顆粒物的濃度值比2003年下降了一半。 后陶企時代的南莊突圍 陶瓷企業都轉移出去了,傳統支柱產業走到盡頭。然而,讓外界擔心的產業空心化問題似乎并沒有來。3年里,南莊的GDP不但沒有急轉直下,反而繼續保持穩步向上態勢。據南莊鎮提供的數據,2006年其GDP為62.3億元,2009年已經超過100億元。 南莊鎮黨委副書記、鎮長高成建對此表示“很正?!?。他分析說,最終留下來的13家企業都是龍頭,具有很高的產值;另外,這幾年又聚集了不少二次加工的私拋廠 (磚坯拋光廠),能夠一定程度上彌補原有企業外遷造成的損失。 不過,南莊鎮的雄心不止于此。 在產業轉移升級的過程中,南莊鎮提出產業“優二進三”戰略和城市化發展戰略。即優化提升支柱產業陶瓷制造業,重點發展以陶瓷物流、會展、研發、總部、旅游、文化、中介等為主的現代陶瓷服務業,以及高新陶瓷、特種陶瓷、航天陶瓷等高端陶瓷制造業。 然而,有分析認為,南莊鎮在以陶瓷為主的第二產業“優化”上面并不明顯,保留下來的企業雖然在清潔生產上面有突破,但是在生產工藝提高、自主創新等方面并無較大進展。 期間,南莊還騰出了近萬畝土地,打造“中國陶瓷機械電子裝備基地”項目,以期進一步做大陶瓷機械制造業。但是由于南莊陶瓷企業大量搬遷以及陶機企業缺乏扎堆的內在動力,“建陶第一鎮”謀變“陶機重鎮”的愿景并沒有實現。 南莊又想到了發展新興產業。在2010年10月底出臺的 《禪城區文化產業發展規劃 (2011~2020)年》(征求意見稿)中,規劃了南莊鎮戰略新興產業基地。包括新能源汽車產業園、LED產業園和新材料及生物能源產業園三大園區。任國升表示,目前產業園還在同多家公司洽談中。而讓外界人士擔心的是,南莊在新能源汽車、LED等方面均無產業基礎,在各地興起的新能源、LED熱中,南莊缺乏競爭優勢。 在第三產業方面,南莊提出發展以陶瓷總部經濟為主的物流、會展等服務業。任國平介紹說,現在已經有150多家陶瓷企業的總部在南莊。 中國陶瓷工業協會佛山辦事處主任藍衛兵也告訴記者,佛山是陶瓷的文化中心,有很濃厚的陶瓷文化氛圍。這種環境是其他地方無法比擬的。 但是同樣有人提出不同的看法?,F在不少落戶的總部只算得上是設在佛山的營銷辦事處,不具備真正意義上的總部功能。而沒有制造業做支撐的總部經濟,總讓人感覺不踏實。“從現在看來,我覺得佛山總部經濟的預期目標并沒有達到,佛山目前更重要的是對第二產業的提升,而不是轉移。”中國陶瓷工業協會副理事長、華南理工大學教授陳帆表示。 企業現狀:佛山陶企轉移后遺癥:水土不服重復建設成困局 佛山市圣陶坊陶瓷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圣陶坊)董事長毛靖華正在想盡一切辦法讓自己的公司 “起死回生”。這家有著10年歷史,被稱為中國仿古磚“四大品牌”之一的公司,剛在經銷商大會上豪言“2011布局中國”后,便在2010年12月中旬轟然倒塌。 “造成企業倒閉的原因有很多,但產業轉移重傷了元氣也是重要因素?!?011年1月10日,一位熟悉圣陶坊的人士向記者表示。佛山陶瓷轉移的后遺癥已經越來越明顯,水土不服、低水平重復建設、產能過剩、環境污染……一系列問題正在考驗著從佛山走出去的、遍布全國的陶瓷企業。 水土不服成大礙 或許在一開始政府主導的產業轉移中,圣陶坊已經意識到遠遷外地將是一次傷筋動骨的變革。也因此,圣陶坊多次拒絕搬遷,以至于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釘子戶”。 對于眾多外遷的佛山陶企來說,遠遷外地首先面對的就是水土不服的問題。“企業搬遷后會遇到多種困難,文化背景不同,水電交通不配套等等。”中國陶瓷工業協會佛山辦事處主任藍衛兵告訴記者。 較早主動外遷擴張的陶瓷大鱷新中源內部人士告訴記者,企業在外遷中一直很順利,沒有遇到過什么問題。然而,一位不愿具名的陶瓷界人士則向記者透露,新中源早年在四川夾江的生產基地同樣遭遇過水土不服的問題,新中源在佛山的模式無法復制到夾江,使其“多品牌策略、營銷代理制和面向全國市場”的模式受阻。 而一次性拿地超過3000畝的順成陶瓷在湖南臨湘的投資項目——臨湘兆邦陶瓷也在去年11月傳出回遷廣東的消息。雖然最后證實只是回遷部分仿古磚的生產線,但企業在當地遭遇的運輸困難、政府承諾不能兌現,乃至征地難題等也在困擾著企業。 “近年來,由于工作原因接觸不少政府的建陶產業招商,到訪過不少新興建陶產區,對不少地區的軟環境真是不敢恭維。不少佛山陶企在外省被搞得焦頭爛額的事,時有聽說。”佛山市陶瓷行業協會秘書長尹虹在一篇名為 《有感于臨湘兆邦陶瓷回遷廣東》的文章中這樣寫道。 有分析認為,雖然中西部的土地、勞動力等資源都較沿海便宜,但是適合營商的軟環境卻沒有形成,基本的硬件設施也不完善,使得企業發展面對諸多困難。 事實上,從2009年開始,佛山陶瓷企業遠遷中西部地區的數量已呈減少趨勢。更多外遷企業選擇把工廠安在有共同文化背景的廣東清遠、肇慶或者是廣西。尹虹也表示,目前佛山陶瓷轉移的目的地縮小至廣東或者周邊。 重復建設產能過剩 “政府只想著把企業招進來,至于產能會不會過剩,他就不管了。”上述不具名陶瓷界人士告訴記者。 資料顯示,2007年建筑陶瓷磚產量為50億平方米,2008年達到55億平方米,2009年則突破68億平方米,2010年料突破70億平方米。而國內實際年需求量只有大約40億平方米。 另據佛山市陶瓷行業協會近日對全國1084家規模以上陶瓷磚制造企業的數據統計,2010年前11個月陶瓷磚總產量73.6246億平方米,比2009年同期增長21.5%。估計2010年全年的總產量將接近80億平方米,占全球總產量的64%左右。 產能過剩的背后,企業外遷導致的盲目擴張是重要推手。 公開資料顯示,目前除西藏外,全國各省、市、自治區幾乎都上馬了陶瓷生產線,除佛山、淄博、夾江、晉江等傳統陶瓷產區外,江西、湖南、湖北、河南、河北、遼寧等地新興產區不斷涌現。自佛山提出陶瓷轉移調整以來,3年時間佛山陶瓷企業在全國各地投資超過300億元,占地4萬多畝。 值得注意的是,江西高安明確表示 “打造中國建陶企業最大集群基地”,從2007年創建以來,一共引進了56家企業在基地落戶。其中投資上億元企業有16家,5億元以上企業8家,投資總額達120.5億元。僅高安一地去年一年就新增生產線60余條。甚至有人指出,高安已經對佛山的陶瓷地位構成了嚴重威脅。 全國在去年究竟新增了多少產能,目前沒有準確的統計數據。有分析認為,如果不是去年下半年各地掀起的拉閘限電潮,限制了部分產能,整個產業的產能過??隙ǜ訃乐亍? 但是這些過剩產能已經導致企業大打價格戰。東鵬瓷磚和西門子甚至聯合推出了“購買東鵬瓷磚產品,加1元換購西門子家電冰箱”的優惠活動。2010年下半年,陶企經歷了比金融危機時候還嚴重的“極寒”。 一位業內人士表示,政府要思考的不僅僅是如何轉移,轉移之后如何讓企業健康成長也是不能忽視的問題。 環境污染引人憂慮 除了企業和產業自身的發展,搬出去的企業又在重復佛山時的環境污染老路。 “我走過湖南、河南等很多產業基地,他們的排放標準并不比佛山好多少?!敝袊沾晒I協會副理事長、華南理工大學教授陳帆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由于煤氣比天然氣的價格要低,而很多企業為了節省成本仍然在使用煤氣,生產條件并沒有多大的改觀。 這意味著,因污染環境而搬遷的企業,仍然在繼續污染環境。據陳帆透露,有豐富天然氣資源的四川夾江陶瓷基地,目前還有大約一半的企業在使用煤氣。 江西高安基地目前已經開始了針對陶瓷企業的環境整治。2010年6月,高安市下發了《高安市陶瓷企業環境保護管理暫行規定的通知》,重點對陶瓷企業的建設項目管理、規范項目建設和規范運行排放等方面做了詳細的要求。 而據一位在高安工作的陶瓷業人士透露,目前基地的空氣質量已經沒有原來好了。因為“即使每個企業都達標,但是密度太大,仍然會影響到環境?!? 記者觀察:佛山“騰籠換鳥”初捷 經濟增長何以脫“陶” 2011年元旦假期剛過,佛山市委書記陳云賢便率團走訪了位于清遠市的佛山(清新)產業轉移園。這個佛山產業轉移最大的接收地目前已經吸納了388家企業入駐,總投資金額超過540億元。 在廣東省雙轉移的步伐中,佛山市無疑充當了急先鋒的角色。從2007年至今,有“南國陶都”之稱的佛山外遷了300多家陶企中的200多家,騰籠換鳥成果顯著。不過,目前佛山市的經濟增長依然主要依靠傳統的制造業,升級之路漫長而艱辛。 2010年前三季度,佛山GDP達4104億元,增長率為13.6%,在珠三角地區排名第二。而根據佛山市發改局的預計,2010年GDP增長有望超過年初12%的預期目標,達到14%。在佛山市力推產業轉移升級、大量企業外遷的第3年,它仍然交上了漂亮的成績單。 佛山產業轉移第一階段的目標已經基本完成。據統計,佛山目前已關停整治、轉移了污染大、能耗高的企業1200多家,基本完成對陶瓷、紡織、有色金屬、玻璃等傳統行業的整治。在這次的騰籠換鳥過程中,騰出來的是多達十萬畝的土地,換回來了光電顯示、LED和光伏等戰略性新興產業。 不僅如此,從2006年到2009年,佛山單位GDP能耗下降了27.3%,提前一年完成了“十一五”期間單位GDP能耗下降20%的目標任務。 然而,即便取得這么多成績,佛山依然沒有擺脫傳統的經濟增長方式。 啟動產業轉移升級3年后的2010年7月,佛山市委書記陳云賢仍然用“三個難以為繼”概括了當前的困境:高度依賴國際市場的經濟發展模式在復雜多變的世界經濟環境中已經難以為繼;缺乏核心競爭力的產業發展模式在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已經難以為繼;單純依靠資源投入、外延發展的粗放型發展方式在能源、土地等資源制約日益突出和環境容量接近極限的情況下已經難以為繼。 在2010年11月份佛山市召開的第三季度經濟分析會上,前三季度,佛山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0787.96億元,增長22.2%。其中,傳統產業完成工業總產值6013.92億元,增長24.6%,占到總量的60%,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 新興產業沒有發展起來卻要強行外遷傳統產業的做法也引來很大爭議。雖然當地政府一再強調佛山不會舍棄陶瓷產業,但在一系列發展規劃出臺后,業界仍然擔心,陶瓷制造業最終會成為一個棄兒。 佛山陶瓷產業最集中的禪城區于2010年12月初發布了 “十二五”規劃(征求意見稿),其中關于陶瓷產業的部分,禪城區表示要打造“石灣千年陶都”。但是,這卻被外界理解為佛山去陶瓷化的一個信號。因為“千年陶都”只是一個名勝旅游區的概念規劃,并沒有實質提到陶瓷制造業。而陶瓷制造業一直以來都在禪城區的經濟中占主導地位。 一方面經濟增長依然無法擺脫傳統的制造業,另一方面,政府又用鐵腕手段推動企業外遷。有人擔心,這種沒有依托的轉型或許難以長久支撐。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丁力告訴記者,佛山的產業轉移升級在珠三角地區是做得比較突出的,但是這種由政府推動的“一刀切”轉移沒有完全按照市場化要求來做,會帶來一些負面作用。 丁力還認為,相比佛山,服務類企業更愿意留在廣州,而佛山要打造物流業,也需要依托廣州的機場、港口等平臺。 佛山能否真正轉型成功,目前沒有清晰的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