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近日舉行的會議上,中國冶金礦山企業協會秘書長雷平喜透露,“十二五”期間我國將培育建成2到3個億噸級特大型鐵礦集團。這一重大舉措,對中國解決鐵礦石定價權、國內鋼鐵業產能過剩兩大難題...
在近日舉行的會議上,中國冶金礦山企業協會秘書長雷平喜透露,“十二五”期間我國將培育建成2到3個億噸級特大型鐵礦集團。這一重大舉措,對中國解決鐵礦石定價權、國內鋼鐵業產能過剩兩大難題有何作用?筆者連線鋼鐵專家、原首鋼發展研究院副院長戴國慶、并購重組專家冀書鵬、國信證券鋼鐵行業研究員鄭東進行探討。 億噸級鐵礦集團對中國爭奪鐵礦石定價權沒有太大幫助
2010年中國總共進口鐵礦石6.186億噸,對于組建鐵礦集團能否解決國內鐵礦石的需求問題,戴國慶表示,這樣的舉措有其作用,但如果期望它能對我國鐵礦石供求和爭奪鐵礦石定價權問題產生重大影響,也是不現實的。首先,鐵礦集團主要應該是現有礦山的整合,新的增量并不會很多;其次,進口鐵礦石品位高,生產成本低而中國鐵礦石品位低、大部分在30%左右,同時生產成本較高。相比現在一年7億噸的粗鋼產量,11--12億噸左右的鐵礦石精礦粉需求,組建鐵礦石大型集團并不能使供需態勢有根本的轉變。
國信證券鋼鐵行業分析師鄭東也表示,國內組建鐵礦集團是順應資源優化的大方向,但由于國內鐵礦石的產量有限及品位相對較差等原因,即使形成大型的鐵礦集團也難以與海外三巨頭競爭。
對于中國是否能夠通過組建鐵礦集團這種專業化鐵礦石企業,對國內鐵礦資源進行整合問題,戴國慶表示,專業化鐵礦公司在籌措巨額礦產開發資金、開發難度較大的鐵礦以及礦山環保方面可能會起到一定作用,但期望它完全替代三巨頭是一種幻想。首先,中國國內鐵礦的資源分布已大體清楚,規模大、采選成本低的礦產資源大部分已經探明,剩下的大部分是品質略低、或經濟開采成本較高的資源;其次,中國已探明的優質礦產資源現在分布在各個企業手中,在礦價如此之高的情況下,想通過重組來組建專業的礦產公司會面臨許多問題,特別是資產評估和獅子收購等問題,不容易解決好。但此問題不解決,這個思路就很難達成。現在倒是應該注意另一個傾向,一些未開采鐵礦資源由于開采條件差、品位不好等因素,其開采成本要遠大于國外,我們不能以現在的高價位礦做維檢礦的評價標準,不能為了“開采”而開采,一定要考慮到成本因素。
對此國內并購重組專家冀書鵬也表示,由于中國的富鐵礦資源較少,因此想通過對國內鐵礦資源的并購重組來滿足國內的需求,這一做法是很難做到的。要想真正做到滿足國內對鐵礦石的需求,就不應該指望從國內入手,應該大力鼓勵企業走出國門,通過對國外礦產資源的收購來實現這一目標。
對于中國海外并購鐵礦的問題,戴國慶表示,在資產價格合理、礦產采選成本合理的情況下,在國外收購礦產以滿足國內的需求的做法是有必要的,但未來鐵礦石價格還充滿了不確定性,現在礦石價格維持在如此高位,這個時機采取大規模的收購顯然是不合適的,但可以從現在開始做好準備,等到價格合理的時候采取行動,這才是長遠之計。
同時戴國慶強調,國內走鐵礦石資源多元化之路是有必要的,但不能在支持國內外開礦的同時,忽視與三巨頭的關系,我們與三巨頭之間長期的戰略合作關系,這一點是不可逆轉的,如何建立起合作共贏的良性關系,是當下必須要高度重視解決的問題。
未來五年鐵礦石供求關系出現根本逆轉的可能性極大
中國鐵礦石進口量占到世界的60%左右,但作為世界第一大鐵礦石進口國,中國卻沒有定價權,對此戴國慶表示,鐵礦石定價權問題前一段被不合理放大了,其實對未來也并不用過多的憂慮。有業內人士指出,鐵礦石的供求關系在2012年就會發生逆轉,對此戴國慶表示,中國對鋼鐵的需求不會無限的增長,在未來的幾年內,中國粗鋼產量達到峰值的可能性極大,那時,對鐵礦石的需求量,特別是增量會降低,如果出現這種情況,世界鐵礦石的供求關系自然就會出現逆轉,鐵礦石的價格就會下降。
戴國慶表示,目前國外三巨頭和多數礦業公司都在投巨資擴大產能,未來鐵礦石的增量非常可觀,一旦中國對鋼鐵的需求量下降,這些新增的供應量將會出現銷售困難,同時,從目前的情況看,其他新興經濟體的粗鋼產量并沒有大幅增長的勢頭,即使增長也不會彌補中國粗鋼產量增速放慢以致降低的缺口,因此未來5年左右,或者更早,鐵礦石的供求關系將會出現根本性逆轉。
還有其他因素也能減少對鐵礦石的需求,戴國慶表示,80-90%的廢鋼都是可以回收再利用的,未來10—20年內,中國國內廢鋼量將會不斷上升,減少用高爐煉鐵的需求,因此,廢鋼回收利用量增大也能減少對鐵礦石的依賴程度。
對于鐵礦石的定價權問題,戴國慶表示,隨著粗鋼產量達到峰值后,需求量的降低會導致供求關系的變化,因此不必對此問題過多的憂慮,世界上的鐵礦石資源并不缺乏,中國只需要將過分倚重投資增長轉變為主要依靠消費增長,自然就能控制好自身的鋼鐵需求增長,而這就足夠影響鐵礦石價格了。
治理中國鋼鐵產能過剩問題需要很長的時間
一方面中國鋼鐵業在向國外爭奪鐵礦石定價權,一方面由于自身面臨著嚴重的鋼鐵產能過剩,中國鋼鐵企業爭相拉抬價格進口鐵礦石。中國冶金礦山企業協會會長邵安林近日向記者透露,2010年中鋼協77戶大中型鋼鐵企業平均利潤率只有2.84%,基本呈逐年下降趨勢,77戶總利潤不及世界三大礦業公司任何一家的利潤。
那么是否能通過重組來解決中國鋼鐵行業產能過剩?戴國慶對此表示,通過對鋼鐵企業的重組,只能從一定程度上適當的緩解國內產能過剩的問題,但并不能解決根本性的問題。
戴國慶表示,中國的鋼鐵行業屬于充分競爭格局,目前大多數鋼鐵企業的戰略都是通過提高產能來追求規模效益,“要市場、不要價格”的局面必然要導致產能過剩,同時,國企體制改革不徹底問題也影響這一問題的解決,國內應該建立一套完善的預算機制,讓國有鋼鐵企業實現自負盈虧,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的解決產能過剩的問題。
戴國慶認為,中國的鋼鐵行業的改革涉及到國企、民營等多方面的利益,要想使各方面達到平衡,這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在未來的8-10年內能夠完成就已經很不易了。
國內鐵礦石指數須第三方制定
目前,國外所制定的鐵礦石指數一直主導著中國的進口鐵礦石價格,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鐵礦石進口國卻未建立自己的鐵礦石指數,對此,戴國慶表示,中國要想制定鐵礦石指數,包括推出鐵礦石期貨,都不是不可以討論的,但最重要的一點是,制定指數的機構必須是客觀的第三方機構,不能由供求中的一方參與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