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享有“太西烏金”盛譽的太西煤,在很長一段時間,因為選煤技術的限制,只能當作燃料燒掉。多年的技術攻關,終于換回了扼腕痛惜之后的會心一笑:寧夏在世界上率先實現了超低灰無煙煤的工業化生產...
享有“太西烏金”盛譽的太西煤,在很長一段時間,因為選煤技術的限制,只能當作燃料燒掉。多年的技術攻關,終于換回了扼腕痛惜之后的會心一笑:寧夏在世界上率先實現了超低灰無煙煤的工業化生產,使“太西烏金”完成了從“燃料”到“材料”的神奇一變。“人人都說太西煤好,可這么好的煤,只能當燃料燒掉。”回憶往事,太西洗煤廠廠長李光明感慨萬千。從20世紀90年代起,不忍心看著“烏金”被燒掉的科研人員開始為“太西煤”的命運尋找出路。
原料煤灰分降不下來是“瓶頸”,也是困擾當今世界的一大難題。正因為原料煤灰分太高,下游的活性炭行業只能生產低檔次的柱狀活性炭,在高檔次專用活性炭方面,產品質量無法和木質活性炭相比。也是因為原料煤灰分降不下來,在碳化硅生產行業,產品的純度和品質都無法與石油焦碳化硅相比。原料煤灰分高也成了煤塑料、人造石墨、高級碳素制品等煤炭深加工項目一道過不去的坎。
自治區科技廳敏銳地看到這個項目的發展前景,從項目小試到中試,兩次將其列入自治區科技攻關計劃項目。太西洗煤廠在原石炭井礦務局研究制備超低灰煤的基礎上,與中國礦業大學攜手合作。研究開發超低灰煤生產新工藝。為了不改變煤炭原有屬性,不增加有毒有害物質,煤炭洗選只能通過物理方法。“ 但從傳統的煤炭洗選理論上講,由于之間差別太小,這個密度級的煤是不可洗選的,這是最大的難題。”李光明說。
項目組跳出傳統的煤炭洗選理論,應用煤巖學理論進行研究,運用跳汰初選分級,重介精選技術,終于設計出了超低灰煤生產新工藝。
在太西洗煤廠洗選車間,總工程師李成剛指著一個圓柱狀的設備告訴記者:“這就是首次研究開發的兩段等密度精選旋流器,正是因為它,分選精度和密度控制技術達到了新水平,太西洗煤廠也因此實現了灰分≤2%的無煙煤工業化生產。”
這項技術的突破解決了新型炭基材料生產的“瓶頸”問題。李光明說:“現在,使用超低灰無煙煤,即使不改變生產工藝,也能使炭基材料的品質大幅提升。”他還算了一筆賬,用原先的無煙煤制造的活性炭價格每噸在4000元至6000元,而用超低灰無煙煤生產的活性炭則每噸在12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