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國商務部宣布,針對從中國、印度、韓國、泰國以及中國臺灣地區進口的環氧樹脂,已作出反傾銷初步裁決。初步裁定中國生產商/出口商的傾銷幅度為354.99%(扣除補貼后的保證金率為344.45%),并預計將于明年1月21日對中國大陸相關產品作出反傾銷最終裁決。
據公開資料顯示,我國環氧樹脂的產能大約為600萬噸,且尚有100萬噸在建產能。然而,國內需求量不超過170萬噸,若出口途徑受阻,過剩的產能將難以被市場吸收。反傾銷措施的實施,除了增加關稅外,還將阻礙部分國內產品的出口,對我國化工企業而言,這無疑是一場災難。
我國有40余種化工產品受到出口限制。
近年來,我國化工產品遭受反傾銷的案例頻發。印度、美國、韓國、歐盟等數十個國家和地區,對我國的環氧氯丙烷、二氧化鈦、樹脂、乙腈、顏料、季戊四醇等40余種化工產品實施了反傾銷措施,征收高額關稅已成常態。
超過三十個國家撤銷了對中國的最惠國待遇,導致成本壓力擴散!
如此廣泛的“制裁”和限制措施,對于以化工產品為主的出口行業而言,短期內可能會遭遇出口收入減少的風險,同時也會對產業鏈的資金鏈安全和持續發展造成影響,使得化工中游的涂料、塑化以及下游的工程、汽車行業同步面臨危機。自1995年至2023年,全球對中國發起的反傾銷案件累計達到1614起。截至2017年,中國已連續23年成為全球遭受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連續12年成為全球遭受反補貼調查最多的國家,成為貿易保護主義的“主要受害國”,未來面臨的挑戰不言而喻。
除了關稅的增加之外,我國的出口貿易還面臨更為嚴峻的挑戰。近期,美國正在擬定一項法案,可能會取消中國的永久正常貿易關系地位,并提到了取消中國的最惠國待遇等問題。中國對美國的出口總額中約有48%的產品已經受到額外加征關稅的影響,出口平均關稅稅率預計將大幅上升至60%以上,影響到機械、零部件、半導體及金屬制品等多個細分領域,這將直接影響中國對美出口商品的價格競爭力。
從2021年起,中國輸往歐盟成員國、英國、加拿大、土耳其、烏克蘭等32個國家的商品不再享受普惠制關稅優惠待遇,到特朗普時期對中國頻繁加征高額關稅且覆蓋范圍不斷擴大,再到如今的數十個國家對中國產品實施反傾銷,嚴格控制我國化工等產品的出口銷售,這些情況均表明,我國出口商貿形勢正變得日益嚴峻。當成本壓力增大時,企業將不得不調整產品售價以轉嫁資金壓力,現金流風險也會使企業無法專注于創新,陷入難以發展的惡性循環,進一步加速了優勝劣汰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