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在專精特新企業播種行動上,工業和信息化部總工程師謝少鋒表示,著力構建促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壯大機制,推動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一是健全政策法規體系。全面落實《中小企業促進法》,加快修訂《保障中小企業款項支付條例》,謀劃推出更多支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壯大的政策舉措,為中小企業發展營造良好環境。二是統籌優質企業梯度培育。完善“選種、育苗、培優”全周期培育措施,推動幫扶政策有序銜接,精準支持中小企業梯度成長壯大。三是完善數字化賦能體系。落實《中小企業數字化賦能專項行動方案》,大力發展“小快輕準”數字化產品和解決方案,分類梯次推動中小企業數字化改造,加強人工智能、數據要素等新質生產力賦能。四是構建優質高效的中小企業服務體系。建好用好中國中小企業服務網,為中小企業提供“一站式”服務。探索建立專精特新賦能體系,加強技術創新服務,扎實建設中小企業海外服務體系。
中國科學院黨組成員、秘書長翟立新強調,要把科技創新“制高點”和成果轉化“融合點”有機銜接,要聚焦產業發展需求,將高質量科技成果應用到實踐中,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要以焊牢科技與產業的融合點為核心任務,促進科技成果高效率轉移轉化。他提出“四多”,“一多”是多方式對接,通過成果路演、專利推介、供需洽談、開放許可、先使用后付費、項目合作等多種方式,與產業需求精準對接;“二多”是多主體參與,科研院所、各類企業、中介機構、金融機構、行業主管部門等多主體共同參與;“三多”是多領域覆蓋,推介的成果涵蓋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戰略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等多個領域方向;“四多”是多層次開展,圍繞地方、區域、領域、企業等不同層級的科技需求,多層次多梯度開展活動。
中國中小企業發展促進中心主任翁啟文指出,充分發揮中國中小企業服務網的平臺優勢和四級公共服務體系優勢,線上匯聚優質要素資源,通過大模型精準匹配企業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需求,線下加強政策協同推動“金種子”項目落地實施。播種行動采用“1+N”工作模式,“1”是指播種行動主辦機構,由工信部中小企業發展促進中心、地方政府組成。“N”是指各類技術成果轉化服務資源組成的創業服務集群,包括四級中小企業公共服務體系、金融投資機構、地方科創平臺、社會組織等。“1+N”工作模式為科技成果轉化提供“選種、育苗、培優”全生命周期的政策、資源等保障服務。
活動組織了中國科學院60項科技成果進行了路演推介,現場落地簽約項目5項,意向投資額1億元。活動前,山東省廣泛組織省內2.4萬家創新型中小企業、1.8萬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首次通過大模型技術精準匹配,與中國科學院8.8萬項高質量專利成果對接,推動一批科技成果在山東精準轉化落地。目前,已有1600多家企業技術創新需求與中國科學院科技成果實現精準適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