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光伏行業體現著殘酷的“叢林法則”,企業若想要生存,則必須保持競爭力。
當前,一線光伏企業廝殺激烈,而二三線光伏企業則更是面臨生死難關。行業周期下行,企業不僅自己“卷”自己,還要被其他企業“卷”。
與其說這是一場由巨頭們發起的對二三線企業的圍獵,不如說,這是一場二三線光伏企業的“突圍賽”。
而在二三線光伏企業之中,弘元綠能則一直扮演著“突圍”的角色,從光伏“賣鏟人”一路做到垂直一體化,雖然今年業績也很慘,但逆風飛翔才更勇敢。
從光伏“賣鏟人”到垂直一體化
弘元綠能前身是有“小隆基”之稱的上機數控,相信作為光伏人,大家對這個名字并不陌生。
上機數控成立于2002年,總部位于江蘇無錫,在2018年于上交所上市,深耕高端裝備制造、工業硅與晶硅、單晶硅片、N型電池、N型組件、新能源電站六大業務板塊。
該企業從事光伏切片設備行業20余年,主要從事晶硅專用加工設備的制造,并形成了用于光伏硅片生產的全套產品線。
成立至今,弘元綠能經歷了多次身份轉變,也靠著光伏行業,挖到了不少金!
該公司最初名為上機磨床有限公司,主營高端智能化裝備的研發、制造與銷售。2004年,上機磨床作為設備供應商進軍太陽能光伏行業,生產光伏晶硅磨面、滾圓專用機床等多款光伏晶硅專用加工裝備,開啟了早起光伏“賣鏟”。
2011年1月,上機磨床更名為“無錫上機數控股份有限公司”,至此上機數控這個名字在光伏行業響亮了12年。
在2016年,光伏行業的硅片切割將進入到金剛線時代,上機數控成功研制數控金剛線切片機,靠著這一項技術,兩年后,該企業成功上市。
在光伏產業摸爬滾打這么多年,上機數控也不甘心一直看著“大哥們”吃肉,自己喝湯,上市一年,,弘元新材料(包頭)有限公司成立正式,正式進軍光伏單晶硅材料生產領域。之后,其新材料業務迅速增長,2021年,其新能源材料行業收入占比已經超過弘元綠能主營業務的98%。
2019年至2021年,上機數控硅片銷售收入分別為2.53億元、27.3億元、107.53億元,到2021年營收占比達到98.52%。
一年狂砸416億 迎來光伏產業大爆發
隨著硅片占比逐漸增大,上機數控又開始了新一輪的發展之路,進行產業鏈延伸,回頭看,2022年,是其大手筆擴產的一年,三個項目就砸了416億元。
具體來看,當年2月,其公司披露了《關于投資建設年產15萬噸高純工業硅及10萬噸高純晶硅項目的公告》。擬在內蒙古包頭市固陽縣投資118億元建設年產15萬噸高純工業硅及10萬噸高純晶硅生產項目。
6月,其公司公告稱,擬投資約148億元在包頭建設年產40GW單晶硅拉晶及相關配套生產項目,其中一期建設20GW單晶硅產能,預計2023年達產。
8月,公司披露了《關于投資建設徐州新能源產業園的公告》。擬于徐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投資建設新能源產業園,包括年產25GW單晶硅切片及年產24GWN型高效晶硅電池生產項目。預計總投資金額為150億元。
至此,上機數控已形成了包括硅料、單晶硅片、太陽能電池的產業鏈體系。2022年,上機數控單晶硅片出貨量31.18GW,同比2021年單晶硅片出貨量17.41GW,增長79.09%成為公司核心業務。
但其并沒有就此止步,而是選擇在2023年進一步擴產。
2023年,上機數控發布公告宣布,公司名稱變更為弘元綠色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注冊資本也超4億。上機數控表示,根據公司業務及戰略規劃,已從設備制造企業逐步邁向光伏產業鏈一體化企業,當前公司名稱已與公司主要業務不完全匹配,為使公司名稱更貼合實際情況,進一步提升公司品牌競爭力并協同體系內公司品牌管理為目標,經研究決定變更公司名稱。
當年4月,其發布公告稱,擬投資50億元在江陰臨港經濟開發區投建年產16GW光伏組件項目。該組件產能建設完畢,上機數控的產能布局便覆蓋光伏產業鏈中硅料、硅片、電池、組件四個主要環節,形成產業鏈一體化的格局。而除了產能上的全產業鏈布局,上機數控也進行更深一步的品牌全面轉型計劃。
半年虧損最高11億 逆勢擴產在路上
4月26日,弘元綠發布了2023年年度報告。報告顯示,公司2023年全年營業收入為118.59億元,同比下降45.87%;歸母凈利潤為7.41億元,同比下降75.58%;扣非歸母凈利潤為5.68億元,同比下降77.68%。據悉,其2023年第四季度出現了自上市以來的單季度首虧,虧損了近6億。
而近日,弘元綠能也發布2024年半年度業績預告。
據顯示,預計弘元綠能2024年半年度歸母凈利潤實現虧損8億元到11億元;扣非凈利潤虧損7億元到10億元。
2023年同期弘元綠能的歸母凈利潤10.2億元;扣非凈利潤為8.5億元。不難看出,雖然2023年,該企業業績下滑,但還是賺錢的,而今年上半年則呈現出了虧損。
在半年度業績預告中,弘元綠能也說明了業績下滑的原因。目前,公司業務范圍已覆蓋完整的光伏產業鏈,各項業務均穩步發展。公司堅持降本增效,積極開拓國內外市場,來保障自己的核心競爭優勢。
但報告期內,光伏行業進入結構性調整階段,在行業供需失衡持續擴大的影響下,市場競爭進一步加劇,主產業鏈產品價格承壓,行業盈利水平大幅下降。公司營業收入較去年同期出現下滑,主營業務產品毛利率同比有較大下降,存貨跌價準備大幅增加,導致公司凈利潤為負值。
世紀新能源團隊了解到,今年1月31日,弘元綠能公告定增,以25.22元/股的發行價格募資27億元。而這已經是弘元綠能上市以來的第4次大額融資行為。之前,弘元綠能已經陸續通過IPO、可轉債和定增融資,加上本次定增募資,已累計將從資本市場融資99.09億元。
雖然今年上半年虧損,其依舊選擇了投資55億,逆勢擴產。在4月26日,弘元綠能發布投建光伏電池項目公告。根據公告,弘元綠色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擬在包頭市青山區投資建設16GW光伏電池項目。項目分為二期實施,一期建設10GW光伏電池項目,預計于2025年投產;二期建設6GW光伏電池項目,公司將根據市場情況推動項目進度。
其中,一期項目投資約36億元,固定資產投資約30億元;二期項目投資約19億元,固定資產投資約15億元。
該投資電池路線為TOPCON,如果后續主流市場路線發生變化,可能存在因變更技術路線導致項目延期投產的風險。
據了解,弘元綠能在2022年入局TOPCON后,成效顯著。2023年6月,N型TOPCON高效電池片項目首片成功下線;2023年8月,N型TOPCON高效組件項目首片順利下線。現階段,公司量產電池片效率方面可達26.45%。
當前,由于光伏市場環境不太好,對于垂直一體化企業則更加不利,今年第一季度以及半年,不少企業都出現了“首虧”,而在幾乎全行業賠錢的時代,市場經歷觸底后,必將出現新的拐點。
弘元綠能作為二三線光伏企業垂直一體化的典型代表,當前具有一定的貨幣資金儲備能力,截至8月21日,其市值91.67億。在今年殘酷的競爭中,逆勢擴產,下半年能否扭虧為盈,還是留下了很大的懸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