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牽一發而動全身。在一片焦灼的氣氛中,寶鋼代表中國鋼鐵企業與世界三大鐵礦石供應商日前在青島展開談判,為即將到來的12月鐵礦石正式價格談判戰預熱。此前,鋼鐵行業主管部門異乎尋常地出臺“...
牽一發而動全身。在一片焦灼的氣氛中,寶鋼代表中國鋼鐵企業與世界三大鐵礦石供應商日前在青島展開談判,為即將到來的12月鐵礦石正式價格談判戰預熱。此前,鋼鐵行業主管部門異乎尋常地出臺“限產保價”措施救市,要求主要鋼鐵生產企業減少產量以挽救一路“高臺跳水”的國內鋼材價格。內憂外患之下,中國1000家鋼鐵企業和數百萬產業工人的命運已經到了危險邊緣。 此次參與鐵礦石價格談判的除了寶鋼之外,還有日本新日鐵和代表歐洲的阿塞洛公司,對陣世界鐵礦石供應寡頭巴西淡水河、澳大利亞的力拓和必和必拓集團。
占據了世界鐵礦石需求增量80%以上的中國鋼鐵產業,在此次談判中正在尋求定價主導權,并希望把“限產”等種種手段作為談判的籌碼。但以澳大利亞鐵礦石巨頭為首的國際供應商,卻清楚地看到了中國鋼鐵產業的軟肋,“中國的中小鋼鐵企業很多,不能與供應商達成長期合同,來自中國的需求仍將增長,明年的鐵礦石價格仍然會上漲。”
不久前出臺的《鋼鐵產業發展政策》顯然也希望解決“產業集中度低”這一制約中國鋼鐵產業發展的癥結,明確提出未來5年國內前10家鋼鐵公司鋼產量要達到全國總產量的50%,到2020年這個比例要達到70%,而如今的這個比例僅為34.64%。在規模經濟作為競爭優勢的鋼鐵行業,相比歐美和日韓高度寡頭壟斷的市場格局,高度分散的產業聯盟不僅讓中國鋼鐵產業喪失了國際市場的定價權,甚至讓國家的各項宏觀產業調控政策一一失去初衷而難以奏效。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十年時間,中國鋼鐵年產量從1億噸飆升到超出3億噸,如今已經占據世界鋼鐵產量的四分之一強,大大小小的鋼鐵生產企業也從不到600家迅速擴張到目前的1000家。作為地方經濟的支柱產業,鋼鐵對于相關產業及經濟的拉動作用顯而易見,但條塊分割的地方經濟與產業整體利益并非一致,各地急功近利的“大煉鋼鐵”,不僅加劇了國內煤電油運的緊張局面,還不可避免地引起了國內鋼材市場無序競爭和價格的大起大落。在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的“滯后效應”逐漸顯示之后,建筑、機械、汽車、家電和造船等鋼鐵下游產業的需求明顯放緩,供過于求的鋼材市場價格也從年初以來一路陰跌了超出50%。近日,鋼鐵行業主管部門要求大型鋼鐵生產企業“限產”穩定市場價格,但在集中度低下、高度分散的鋼鐵行業卻難以成行,“即使大企業減產了,中小企業還在投放市場,價格還是不能穩下來。”
在制造政績和發展“諸侯經濟”的驅動下,各級地方政府不顧資源稟賦、盲目投資鋼鐵業走重化工之路,在一定程度上親手釀成了今日“限產保價”仍不見成效的“市場失靈”,正是如今中國鋼鐵產業危局的始作俑者。價格和產量已經不能作為市場信號的情形下,整個產業不得不為過去十年里的地方政績“沖動”形成的市場失靈而買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