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歐洲光伏組件高庫存問題曾多次引發關注,繼今年7月份挪威咨詢公司Rystad Energy聲稱截至8月底歐盟倉庫中有80GW光伏組件后,日前另有機構EUPD research預測,到今年年底,歐盟倉庫中將有約65GW未售出的光伏組件庫存。
一位光伏行業人士向財聯社記者表示,有部分組件廠商近幾個月都在從歐洲往國內運回組件,包括自己身邊同行就有人拉回來賣,但具體數量無法掌握。財聯社記者以投資者身份從隆基綠能(601012.SH)處獲悉,公司出口歐洲市場的組件占20%-25%,當地的階段性庫存情況肯定存在,但隨著需求恢復庫存情況也會進行動態調整。
歐洲庫存高企爭議
今年以來,歐洲組件庫存居高不下的話題持續不斷,存貨容量的具體數字成為爭議焦點。
7月,挪威一家咨詢公司Rystad Energy聲稱,截至2023年8月底,歐盟倉庫中有80GW的光伏組件。同時,Rystad Energy還預測到2023年底時,歐洲的光伏組件存貨容量將達到100GW。
近日,歐洲調研機構EUPD research發布報告對Rystad Energy的預測數據進行了修正,該報告稱基于多年來對數據庫中光伏組件數據的細致收集和監測,因此有必要對其他分析師提出的數據進行某些調整。
而根據EUPD research的預測,到2023年底,歐盟倉庫中將有約65GW未售出的光伏組件庫存。
EUPD Research在報告中表示,2022年,歐盟大概安裝了約40GW的光伏組件,從中國進口光伏組件87GW;到2023年底,歐盟新增光伏裝機容量規模將達到60GW,而中國光伏組件進口量也將增長至100GW。
EUPD Research公司對歐盟在2024年安裝的光伏系統裝機容量的預測范圍為65GW到75GW,具體取決于場景。
也就是說,如果中國在今年對歐盟出口的光伏組件裝機容量達到100GW,那么歐盟在今年將積壓40GW以上的光伏組件,再加上2022年積壓的47.2GW,目前積壓的光伏組件的裝機容量為87.2GW。如果這個數字的四分之一(約22GW)被認為是正常的庫存量,那么超額的積壓量為65GW。
一位業內人士向財聯社記者表示,EUPD Research和Rystad Energy都是知名的能源研究機構,二者對于組件庫存容量預測的出入與采用的數據源、預測模型以及計算方式不同有關,但即便是按照保守數據參考,高庫存也是不爭的事實。
“積壓量和預測的未來(2024年)裝機量差不多持平,已經足夠說明問題了。”上述人士進一步表示。
對于上述庫存預測,隆基綠能工作人員向財聯社記者表示,不同機構之間出現“數據打架”,是因為歐洲涉及國家眾多,很難有機構能準確無誤統計出真實情況。
“階段性庫存肯定有,歐洲屬于生產銷售分離的市場,它在提前進口鋪貨的過程中就會出現一定的庫存”上述工作人員向財聯社記者表示,對公司在歐洲是否存在高庫存的具體細節不是很清楚。
通威股份工作人員表示,因為公司公司去年剛剛開始布局海外市場,公司目前組件在海外出口收入占比不到10%,就自身感受而言,近兩年海外需求增長較多,只是相比之下供給增加更多,不過公司目前并不存在高庫存情況。
組件跌價與組件“返銷”
歐洲市場面臨高庫存的同時,國內組件價格也在持續下跌,已經進入“一元時代”。
11月24日,三峽集團2023年光伏項目組件集中采購開標,本次招標組件類型為N型,出現了0.919元/W的超低報價。
據PV- Tech測算,10月份組件環節的毛利已為-0.03元/W。其中,不含硅料的一體化企業的毛利為0.06元/W,含硅料的一體化企業毛利為0.13元/W。
業內人士向財聯社記者表示,組件價格下跌原因涉及多方面,主流觀點可總結為以下幾點:一是產能過剩,從上游硅料開始、硅片、電池片、組件以及各類輔材的產能都嚴重過剩。二是競爭激烈引發的“內卷”,組件雖然是光伏制造鏈條中最后一個環節,但盈利能力比不上上游環節,同時同質化嚴重導致對下游客戶議價能力弱,因此都在比拼價格。
此外,財聯社記者同時注意到,業內有部分聲音認為,一些企業正在將歐洲庫存組件“返銷”至國內,一定程度上加劇了組件價格下跌速度。但究竟是哪些企業在進行“出口轉內銷”?“歐版組件”歸國的具體體量又有多少卻不得而知。
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財聯社記者,“(組件運回國)可能是個動態的行為,也許某公司起初有具體計劃,但不會是一次性都拉回,而是一批一批拉,在這個過程中根據相關變化,計劃也有可能就進行調整。”
反傾銷“硝煙”再起?
歐洲組件高庫存也引發了當地業內人士擔憂,早在9月11日,歐洲光伏產業協會曾致信歐盟委員會稱,受到庫存飆升,以及中國制造商之間為爭奪歐洲市場份額而展開的“激烈競爭”影響,與年初相比,歐洲太陽能電池板價格已經被壓低逾25%。協會表示,在歐洲生產太陽能電池板的成本,是彼時現貨價格的兩倍多。
此后更有消息傳出,以德國為首的部分歐盟國家正試圖在太陽能領域減少對華依賴,計劃動用補貼或“關稅大棒”等工具,保護歐盟光伏企業。
不過,歐盟國家尚未展開實質性動作前,曾被業內譽為登陸歐洲最好“跳板”的土耳其卻開始了行動。
11月25日,土耳其貿易部發布了第2023/32號公告稱,應土耳其企業申請,對原產于中國的光伏組件反傾銷案啟動反規避調查,審查中國涉案產品是否經由越南、馬來西亞、泰國、克羅地亞及約旦出口至土耳其以規避反傾銷稅。
該案調查期為2020全年、2021全年、2022全年、2023年1月至2023年9月。涉案產品包括光伏電池組件和太陽能電池板。
根據歐洲太陽能貿易機構SolarPower Europe的數據,土耳其是全球第四大太陽能制造商,2022年的年產能約為8GW。
此外,2022年土耳其新增裝機容量1.61GW,累計裝機容量12.53GW,其中分布式裝機容量為10.28GW。土耳其的國家能源計劃指出,到2035年,土耳其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比例將從2020年的16.7%提高到23.7%。到2035年,太陽能裝機容量將增至52.9GW。
數月前,土耳其曾頒布新規,太陽能組件進口稅必須按公斤計算,而不是像此前的規定那樣按平方米計算。業內人士曾向財聯社記者表示,該國此前發布的這一措施旨在保護國內光伏組件制造商的利益。
對于土耳其此次啟動的反規避調查,包括晶科能源(688223.SH)在內的多家頭部組件廠商工作人員向財聯社記者表示,土耳其本身市場體量不大,占公司海外營收比例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