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學研深度融合的當下,越來越多高校、科研機構“最強大腦”走進企業“把脈問診”,激發出創新創造的澎湃動能。10月18日,省科技廳黨組成員、副廳長何守法,鄭州大學企業研究中心主任、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孫學敏,鄭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副總經理邵俊永,做客河南廣播電視臺大象新聞《政企面面觀》節目,政府、高校、企業三方代表面對面,共話科研助力企業科技創新。□
讓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站“C位”
企業作為科技創新主體,在攻關前沿技術、推動產業升級發展的過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鄭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副總經理邵俊永介紹,公司聚焦高端超硬材料磨具的技術開發,先后與國內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同行骨干企業等形成緊密合作關系,組建了創新聯合體,著力突破行業發展中的重大、共性、關鍵技術瓶頸問題,開發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產品,加速科技成果轉化。
省科技廳黨組成員、副廳長何守法強調,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根本目的在于切實發揮好企業作為創新主體的作用,促進創新鏈與產業鏈融合發展。省科技廳聚焦構建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體系,持續強化企業在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成果轉化方面的主體作用。
一是高質量推動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活動全覆蓋。出臺了推動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活動全覆蓋工作方案,制定了9條配套舉措,綜合運用人才引育、金融支持、項目支撐、減負紓困等政策措施,強化科技對企業的支撐引領作用。二是支持創新聯合體高質量發展。支持已掛牌創新聯合體承擔國家和省級重大一流課題,首批12家創新聯合體目前共承擔國家重點研發項目15項、省級重大科技專項29項,有效促進了創新聯合體形成穩定的產學研用合作體系和產業鏈集群創新能力。三是促進產學研融通創新。鼓勵創新龍頭企業開展基礎研究,支持企業通過研發合作、平臺共建、成果共享等方式參與省實驗室建設。支持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共建新型研發機構,聯合開展重大、關鍵技術攻關。鼓勵建設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平臺和基地,促進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合作對接。
加速科技成果從“書架”走向“貨架”
科技成果只有走出實驗室,走向市場,才能真正轉化為生產力,造福百姓生活。鄭州大學企業研究中心主任、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孫學敏指出,當前,科技成果“落地難”、轉化率低是多方共識。一方面,科研人員應深入企業、深入產業,了解行業痛點難點,以問題為導向開展課題研究。另一方面,也要發揮好眾創空間、孵化器等技術轉化平臺中介作用,將科研成果與企業需求更好對接,實現轉化落地。
為激發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員成果轉化活力,加速推動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我省聚焦關鍵環節出臺了一系列舉措。比如,新修訂的《河南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明確要求,高校院所應將職務科技成果轉化凈收入不低于70%的比例,用于獎勵對完成、轉化科技成果做出重要貢獻的人員;印發《河南省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改革試點實施方案》,遴選確定鄭州大學、省科學院高新技術研究中心、河南工業大學、嵩山實驗室等18家賦權改革試點單位,探索完善賦權新機制和新模式,目前各試點單位共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113項,已成功轉化59項,獲轉化收益670萬元;出臺《關于推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若干意見》,提出支持高校院所引進培育市場化專業化技術轉移機構、打通科技成果轉化職稱晉升通道、拓展專業人才培養渠道等改革舉措,一系列支持政策和激勵措施的落地實施,有力激發了科研人員轉化科技成果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雙創”大舞臺賦能
“科創高地”建設
不久前,第十二屆中國創新創業大賽河南賽區暨第十五屆河南省創新創業大賽總決賽落幕。在一年一度的“雙創”盛會上,一大批科技型企業脫穎而出,展現出我省科技領域創新創業的強大活力。何守法介紹,我省創新創業大賽自2009年舉辦以來,已連續舉辦十五屆,累計吸引15000余家企業報名參與。大賽通過提供孵化輔導、知識產權培訓、項目推介等多項公益服務,集聚了大批人才、技術、資本等創新創業要素,幫助3000余個參賽項目對接金融資本36億元,成為創新者的“夢工廠”、創業者的“大舞臺”、社會資本投資的“項目庫”。
何守法表示,創新創業大賽是我省深入推進大眾創新創業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我省在推動大眾創新創業工作中聚力構建了“育苗-孵化-加速-產業園”的科技企業孵化鏈條,借助建設創業孵化載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搭建高水平對接平臺等手段,鼓勵依托大型科研機構、骨干企業建設專業化孵化載體,開放需求和場景,推動“從0到1”的創新突破,再到“從1到N”的產業賦能,持續營造全省良好的創新創業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