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人才是支撐發展的第一資源。當前,江蘇省昆山市周市鎮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緊緊圍繞“建設新城市,發展新產業,布局新賽道”的總體要求,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全鎮人才科創綜合能力持續增強。
自主創新激發新活力
近日,2023上海華機展在國家會展中心(上海虹橋)盛大開幕,華辰精密裝備(昆山)股份有限公司帶著高精度數控萬能復合磨床參展,該產品各項精度指標達到世界同類產品先進水平。
華辰裝備是國內數控軋輥磨床領域的領軍企業,深耕工業母機細分領域16年,已掌握數控軋輥磨床和復合磨削中心領域“關鍵功能部件—整機技術—技術服務”全產業鏈的核心技術。
產學研合作簽約(通訊員供圖)
在科技創新上率先取得新突破,重中之重是解決“卡脖子”難題,關鍵之舉是打造優良創新生態。近年來,周市鎮依托昆山祖沖之自主可控產業技術攻關計劃,與上交大、同濟大學搭建校地合作平臺,促進130多家企業與清華大學、浙江大學等大院大所開展“產學研”對接,簽訂合作協議70項,合作金額5000萬元,促成科技成果轉化150項。
同時,打通“科技型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獨角獸企業—上市企業”成長路徑,累計擁有科技型中小企業數394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378家,蘇州市瞪羚企業18家、蘇州市獨角獸培育企業2家;省企業研究生工作站28家、省工程技術中心24家、蘇州市工程技術中心72家,企業自主創新活力持續提升。
科創空間呈現新格局
科技創新載體是自主創新的戰略高地。近年來,周市鎮主動融入全市“一廊一園一港”科創空間布局,依托北中環架設“廊園之橋”,規劃建設“1+3”北中環產業科創帶,形成“1+3+N”科創空間格局,已建科創載體14個,總建筑面積達50萬平方米,為人才創新創業提供了廣闊發展空間。
北中環產業科創帶(通訊員供圖)
貝拉醫療科技(蘇州)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研發、生產、銷售于一體的醫療器械高新技術企業,今年3月份入駐蒲公英科創產業園。“企業發展的靈魂是創新,這里的一站式服務模式,讓我們公司能更好地專注于科技創新和技術研發。”公司創始人吳雪峰表示,目前公司擁有2項國家發明專利,20項實用新型專利,4項外觀設計專利,每年研發經費超300萬元。“Nutralla妮雀娜”品牌系列半導體激光治療儀已成為激光生發產品領域的領導者,公司發展也走上“顏值經濟的快車道”。
蒲公英科創產業園(通訊員供圖)
蒲公英科創產業園占地25畝,建筑面積6.17萬平方米,容積率3.0,總投資3.5億元。園區聚焦機器人及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主導產業,高標準招引一批創新水平高、核心技術自主可控的人才科創項目落地投產,先后獲評江蘇省級眾創空間、江蘇省級孵化基地、昆山市“最佳人才落地平臺”。截至目前已引入科創企業44家,其中獲評昆山市級以上領軍人才企業23家。
今年以來,周市鎮高標準規建“三區十園”發展格局,構建以金雞河產業科創走廊為核心,以北婁江新能源汽車產業園、楊林塘新材料及智能裝備產業園為南北兩翼的三大特色園區,提檔升級蒲公英、銥工場、上交大新材料與智能裝備產業園等十個特色園區載體。未來三年內,將建成創新載體100萬平方米以上,有力推進產業創新集群融合發展。
人才集聚突破新高地
當前,周市鎮緊抓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這一“家門口”的重大機遇,聚力招才引智,突出海外引才,圍繞數字經濟、航空航天、高端裝備等產業鏈部署人才鏈,汲取創新的“源頭活水”,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智力支撐。
昆北·鄰里匯(通訊員供圖)
周市已落戶人才科創項目150個,集聚院士項目15個,國家級重大人才工程專家14人,其中引進類13人(周市自主申報5人,全市鄉鎮第一)、培育類1人;江蘇省雙創人才7人,姑蘇創新創業領軍人才25人,昆山市“頭雁人才”1人,昆山雙創團隊1個、昆山雙創人才85人。
同時,積極推進蒲公英、銥工場兩宗工改Ma項目全面啟用,引進24小時便利店、汽車餐廳、無人圖書館等商業配套,為人才創新創業提供舒心港灣。推出“周全·知寓”首個鎮域人才公寓租賃品牌,加速聚集更多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助推全鎮科創產業再上新臺階。
下一步,周市鎮將緊緊扭住科技自立自強不放松,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依托高校院所,加快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力爭在攻堅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難題上率先取得新突破。同時,立足產業創新集群建設,加強各類人才引育,讓科技創新“關鍵變量”成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