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1至5月,我國汽車產量達1068.7萬輛,其中新能源汽車產量為300.5萬輛,同比增長45.1%。而作為新能源汽車產量第一城,陜西省西安市今年1至5月新能源汽車產量同比增長達44.3%。新能源汽車正在成為拉動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產業之一。然而風口之下,產業發展仍然面臨多重挑戰。
政企“雙向奔赴” 新能源汽車產業快速崛起
西安市工信局數據顯示,2022年西安新能源汽車產量達101.52萬輛,成為我國首個新能源汽車產量破百萬輛的城市,西安由此躋身我國汽車工業第一梯隊。亮眼的成績始于一場20年前的“雙向奔赴”。
2003年,在鎳鎘電池領域風頭正勁的比亞迪正迫切尋求轉型,整車制造成為比亞迪錨定的新賽道。與此同時,在位于我國西北的陜西省西安市,秦川汽車岌岌可危。在陜西省政府的大力“撮合”下,2003年,比亞迪收購秦川汽車77%的股份,就此落戶西安高新區。2022年,比亞迪西安基地實現產值1827億元,同比增長155%。西安成為比亞迪全國最大的新能源汽車生產基地,并擁有比亞迪的動力電池、電子信息、研發中心等多個產業基地。
產業基礎是新能源汽車產業在西安落地生根的重要因素。《陜西年鑒(2004)》顯示,2003年陜西汽車工業重點企業達27家。隨后二十年間,電子信息產業集群以西安高新區為主要聚集區加速崛起。西安高新區工信局負責人說,三線建設時期,西安就是國家布局的工業重鎮,工業類別齊全。加上高校科教資源富集,高新技術人才眾多,因此成為新能源汽車發展的沃土。
政策引導也為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壯大不斷提供養分。2018年,陜西省政府出臺了《推動汽車產業加快發展的支持措施》,成立省汽車產業發展領導小組,設立了40億元專項資金,并從土地、人才、資金等9個方面支持產業發展。此后,陜西省陸續制定了《乘用車(新能源)產業鏈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乘用車(新能源)產業鏈布局規劃》等一系列戰略規劃。陜西省工信廳汽車工業處副處長杜軍國介紹,由于突出規劃引領和政策保障,一任接著一任干,保證了產業發展短、中、長期目標的有效銜接。
此外,不斷改善的營商環境促進了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上下游企業不斷聚集。西安清泰科新能源技術有限責任公司是一家由清華大學畢業生團隊組建的電機及電控技術研發企業,陸續與吉利、陜汽、長安汽車等企業合作,預計明年有望實現3億元的銷售額。“西安高新區給予了政策補貼、創業大賽獎金等多項支持,還幫助我們申請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誠意滿滿,也堅定了公司在西安長期發展的決心。”企業負責人何鋒孝說。
市場供大于求?行業或進入大洗牌階段
自去年9月特斯拉率先發動降價以來,我國車企紛紛陷入降價潮。新能源汽車方面,除比亞迪上漲外,小鵬、蔚來等多家車企銷售不及預期。一方面汽車促銷降價趨勢仍未結束,6月12日,蔚來汽車宣布全系降價3萬元,同時調整用戶用車權益。另一方面,汽車消費端仍未完全恢復,但新能源汽車產能仍在不斷擴增。6月8日比亞迪召開的2022年度股東大會上,企業董事長王傳福表示,2023年,新能源汽車行業進入淘汰賽,處于供大于求階段。市場暴露出的多重隱患引發業內擔憂價格內卷會令20世紀末“國產摩托車”噩夢重演,最終傷及行業根本。
長安大學汽車學院車輛工程系主任陳軼嵩說,新能源汽車行業雖然走過了第一階段的競爭和發展,多數新能源汽車企業的虧損額比前期有所收窄,但受銷售量、研發費用和制造成本高等因素影響,企業盈利仍不樂觀。受傳統燃油車大規模降價影響,消費者不太愿意為新能源汽車支付過多溢價,大多數企業依靠低價策略繼續保持或擴展市場。
西安高新區工信局受訪者表示,我國部分新能源汽車早期缺乏品牌塑造意識,導致自身品牌價值不高,缺乏消費者認可。另外,新能源汽車的安全性及續航里程、充電基礎設施建設也成為消費者不斷觀望卻難以選擇的原因。
6月21日,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財政部副部長許宏才介紹,新能源汽車車輛購置稅減免政策將延長至2027年底,初步估算,2024年至2027年減免車輛購置稅規模總額將達到5200億元。業內認為此舉將進一步釋放新能源汽車消費市場潛力。但受訪專家仍然提醒,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一直在政府的支持下得以迅猛發展,未來補貼政策和其他支持政策的逐步退出會進一步加劇產業的競爭激烈程度。不過,國內新能源汽車的前景比較明朗,市場認可度也不斷提升。
此外,新能源技術人才相對缺乏也成為限制產業未來發展的因素之一。陳軼嵩表示,新能源汽車的開發和研究,主要靠的就是技術型的人才,而作為一個新興的技術行業,新能源汽車行業在很多方面的精英人才還沒有培養出來。例如智能網聯和自動駕駛所需的人才、對于新興材料研發的人才、保證基礎知識建設的人才相對缺乏。這也使得新能源汽車的開發能力和試驗能力等,與傳統汽車行業相比較有著巨大的差距。
業內建議:加大培育國內消費市場 提早布局智能化升級
新能源汽車乘風而起,未來能否持續飛翔?記者采訪政府、行業協會、高校多位專家了解到,未來仍需從國內市場培育入手,擴大內需,同時穩固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及早展開智能化升級布局。
在市場培育方面,西安市汽車產業鏈供應鏈聯盟秘書長羅建安等建議,應加快推動充電樁等基礎網絡設施建設,引導消費者新能源汽車使用偏好,擴大國內新能源汽車消費市場。“全國汽車保有量約3億輛,還有很大的市場空間有待進一步挖掘。”羅建安說。
受訪專家認為,經過多年持續努力,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技術水平顯著提升、產業體系日趨完善、企業競爭力大幅增強,產業進入疊加交匯、融合發展新階段。未來,新能源汽車的智能化升級將為汽車產業發展帶來新的機遇,需要科學謀劃、超前布局車、電、路、云、網、圖跨界融合的“新能源+智能網聯”的汽車技術生態體系。此外,法律法規及標準體系建設、增強對核心技術的自主掌控力、統籌源配置優化基礎設施建設布局等等,這些都是未來新能源智能汽車產業發展必須逐步解決的關鍵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