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主業、剝離非主業,這既是國企改革三年行動的主要任務,也是秦川機床越來越堅定的發展之路。
日前,秦川機床發布公告,擬定增募資不超過12.3億元,資金將用于創新基地項目、新能源汽車領域滾動功能部件和乘用車零部件建設項目、復雜刀具產業鏈強鏈補鏈賦能提升技術改造項目等。聚焦主業、邁向“新”(新能源)“高”(高端數控)是此次定增的最大特點。
與之相對應的是,秦川機床把與主業關聯度不高、支撐性不強的下屬企業,列入“壓減”工作清單。截至6月底,秦川機床累計完成“壓減”下屬企業43戶。
資料圖
“一增一減”顯示了秦川機床向主業集中,不斷提升核心競爭力和盈利能力的決心。
“機床工具行業市場競爭激烈、經營成本不斷上升,曾經有一段時期,秦川機床看到市場上哪個業務賺錢快,就想辦法去做,結果因為自身是‘門外漢’,產品沒有競爭力,止不住虧損。”秦川機床戰略發展總部相關負責人說,“這幾乎是國企的一個通病。企業規模上去了,但大而不強。時間一長,那些非主業就來反噬主業。”
從去年國務院國資委強調針對工業母機、高端芯片、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到我省把數控機床產業鏈列為23條重點產業鏈之首,設立陜西省高檔數控機床共性技術研發平臺,再到產業鏈下游新能源汽車快速發展、市場對中高端機床需求旺盛等,秦川機床順勢而為,聚力主業創新。
8月22日,秦川機床精密數控磨齒機裝配車間,伴隨著精密機床運轉的嗡鳴聲,工人在生產線上忙碌地調試設備。“上半年新能源乘用車市場飛速發展,我們的訂單也很飽和。”秦川機床本部技術研究院相關負責人說,“但這些新用戶對變速器轉速要求越來越高,我們要不斷加強創新才能滿足需求。”
事實證明,要占領價值鏈高端,必須擁有技術優勢、品牌優勢,而這些優勢的形成離不開企業“聚焦主業”并在某一個領域中深耕。
2020年以來,秦川機床以國企改革三年行動為契機,堅決退出非主營業務,心無旁騖聚焦主業。在秦川機床制定的發展目標中,價值鏈構成非常明晰:到“十四五”末,秦川機床銷售收入中,機床主機占50%,高端制造占20%,核心零部件占20%,智能制造及核心數控技術占10%。
深耕主業,提高核心競爭力,秦川機床打出一套改革組合拳。原先公司機構復雜、權責不清、冗員過多、人浮于事。比如“分廠制”,每個分廠都有生產、研發、銷售、采購等職能,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什么都做,但什么都做不好。2019年,僅液壓件分廠就虧損1800萬元。改革后分廠變成車間,只負責生產,銷售職能交由公司專業平臺負責,液壓類產品銷售一舉扭虧。
與此同時,秦川機床啟動干部制度改革,180名干部競聘上崗,占企業管理人員總數的38.46%,末等調整或不勝任退出24人。80后、90后中層干部比例逐年提升,干部平均年齡比改革前“年輕”4歲。為鼓勵創新,秦川機床對研發人員推行“寬帶薪酬”,拉大薪酬浮動范圍;對一線及管理崗位職工實行“星級員工”薪酬考核制度,打破“平均主義”。2021年,秦川機床職工平均工資同比增長17%。
改革后,秦川機床向數控機床高端領域尋求突破:與上海理工大學聯合開發的VMC40U高速立式五軸加工中心,是我國第一臺運動加速度達到2G的高端數控機床,能夠滿足汽車、醫療工程等多個領域關鍵部件加工需求;與西安交通大學教授團隊聯合攻關對磨齒機床進行迭代升級,開發新一代齒輪磨床原型機。2021年秦川機床開發新產品和改進重點產品161項。
作為上市公司,秦川機床已從前幾年“披星戴帽”到去年營業收入進入盈利模式、榮獲省國資委年度綜合考評A級企業。“秦川機床通過建立‘能者敢揭榜、善者勇掛帥’等擂臺比拼機制,把資源稟賦的比較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使其成為企業做精做優做強的制勝法寶。”8月23日,秦川機床黨委書記、董事長嚴鑒鉑說,“我們將堅定不移對主業深耕細作、久久為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