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北京市生態環境局發布《北京市“十四五”時期應對氣候變化和節能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并提出,到2025年,積極推動從能耗雙控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轉變,形成與超大城市特征基本相適應的現代化應對氣候變化治理體系與節能政策措施體系,城市適應氣候變化能力顯著提高。
同時,今年以來,江西、重慶、山東、廣東等地陸續出臺“十四五”應對氣候變化規劃。各地明確提出應對氣候變化的多項指標,并在源頭治理、能源結構調整等多個方面作出部署。
山東明確,力爭到2025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達到1億千瓦以上,較2020年實現翻一番;可再生能源電量占比提高到19%左右,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提高到13%左右。
為何今年多地密集發布“十四五”應對氣候變化規劃?彭博新能源財經(BNEF) 中國市場分析師魏漢陽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國家去年底發布了雙碳目標的綱領性文件,并且隨后要求各地出臺省級碳達峰方案。此次密集出臺的省級應對氣候變化規劃,是國家推進碳達峰工作的前驅部分,可以理解成是在“十四五”時期范圍內為落實相關行動的具體安排。同時,雖然中國還沒有完成《氣候變化應對法》的立法,但有關地方的規劃工作在某種程度上更易于快速執行,也能為后續的立法工作積累經驗。
“這很正常,因為國家已經制定了雙碳目標,預計國家下一步將制定碳排放雙控考核政策,既將碳排放總量和碳排放強度納入地方考核體系。在此背景下,地方政府必須采取措施加以應對,以雙碳目標為指引,切實制定政策,而制定氣候變化規劃便是指導未來應對氣候變化、經濟轉型和能源轉型的指導性、綱領性文件”。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國國際碳中和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董秀成也如此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多地密集發布“十四五”應對氣候變化規劃
近年來,極端天氣正頻繁來襲。對于氣候變化問題,我國一直高度重視,不斷發布相關文件、采取各種措施來應對。
在國家層面,近日,中國氣象局發布《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2022)》。《藍皮書》顯示,全球變暖趨勢仍在持續,2021年中國地表平均氣溫、沿海海平面、多年凍土活動層厚度等多項氣候變化指標打破觀測紀錄。
并于去年11月30日,中國氣象局發布《“十四五”中國氣象局應對氣候變化發展規劃》,提出堅持科技創新與體制機制創新“雙輪驅動”,全面提升中國氣象局應對氣候變化的科學水平和服務國家戰略決策的能力,為國家和區域應對氣候變化提供更豐富的科學數據、產品服務,提供更高效益的措施選擇與決策建議,增強我國在國際氣候變化領域的影響力和話語權。
2022年6月,生態環境部等17部門聯合印發《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2035》,在分析氣候變化影響風險和適應氣候變化機遇挑戰的基礎上,對我國當前至2035年適應氣候變化工作作出宏觀系統規劃。
除了上文提到江西、山東、廣東等地,早在今年4月,《江蘇省“十四五”應對氣候變化規劃》就已發布,并明確提出, 到 2025 年,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完成國家下達目標,碳達峰具備堅實基礎,應對氣候變化與生態環境保護統籌融合的格局總體形成,基本建成低碳新經濟發展引領區、協同融合管控示范區、綠色低碳生活樣板區。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今年多地出臺氣候變化規劃,時間節點上應該是和碳達峰有關,因為從2020年開始強調碳中和碳達峰,經過去年的一整年準備和研究,今年各地陸續都出臺。
各地應立足產業狀況應對氣候變化
記者注意到,從地方的規劃中具體實施方案來看,通過優化產業結構、能源結構等,大力使用可再生能源實現降碳是關鍵抓手。
比如,北京市的《規劃》提出,要使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全市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在8050萬噸標準煤左右,新增能源消費量優先由可再生能源保障。低碳能源比重大幅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提高到14.4%以上。以及提升生態系統碳匯能力。
寧夏表示,將控制石油、煤炭等“高碳低效”行業擴張,對未列入國家規劃的煤化工、石化項目一律不得建設,對鋼鐵、鋁冶煉、水泥等新建和擴建項目實行產能、能耗等量減量置換。以及,銀川市將形成以光伏硅材料為核心,耗材、輔材和配套設備企業集聚發展的全產業鏈體系。
山東明確,力爭到2025年,煤炭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煤電發電量占全社會用電量的比重,由“雙70”降到“雙60”,能源結構實現進一步優化,助力應對氣候變化工作落地見效。
對此,魏漢陽分析,山東省的方案著重于推進能源結構變革,實現有利于氣候應對的工業發展,這是由該地自身能源結構出發的實際考慮。目前山東的發電量中仍有絕大部分來自燃煤,遠高于全國平均約60%的占比,是實現“雙碳”目標、響應2030年達峰任務最重的地區之一。另外山東的產業中有比較多的高能耗、難于減排的部分,比如鋼鐵、電解鋁、化工等,這部分除了加強電氣化,還需要有綠色氫能的協助才能實現深度減排。
“而寧夏的地理面積相對較小、生態環境比較脆弱,依靠黃河供水和戈壁綠洲的實際情況使其迫切需要應對氣候變化下的變動。雖然寧夏東部地區煤礦資源豐富,緊鄰的內蒙地市也是煤炭工業區,但如果長期按照舊有模式發展高耗能行業,將容易遇到缺水和環境容量(環境容納污染物質的能力是有一定的限度,這個限度稱為環境容量)不足的問題,進而影響整體經濟社會的可持續性發展。在碳達峰要求下,我們寄望于寧夏能夠加快轉軌,采用更生態友好型的發展路徑”。魏漢陽說。
林伯強也指出,不只中國,所有國家都是從改變能源結構,降低化石能源比重入手減碳。而各省的規劃還是有區別的,寧夏提到發展新能源,但其主要還是從需求側,包括產業結構調整、壓制高耗能產業、轉型升級等入手。而山東省可能比較重視清潔能源轉型。今后也是如此,各地應該根據自己的資源稟賦、產業狀況,來有所區別的制定氣候規劃,不會采取一種模式,但方向是一致的,就減碳來說,可以從供給側也可以從需求側。
“寧夏將煤炭、石油產業作為重點轉型領域,等于是抓到了減排工作的牛鼻子”。董秀成說。
多地加大財政金融政策支持力度
記者還發現,各地在加大財政金融政策支持力度方面著力很大,通過完善經濟政策,優化價格政策,深化碳排放權交易、溫室氣體自愿減排等市場機制建設來進行減碳。
比如,重慶提出,健全應對氣候變化激勵約束機制。加大財政金融政策支持力度,深化碳排放權交易、溫室氣體自愿減排、“碳惠通”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電力市場化交易等市場機制建設,推動氣候投融資試點。
廣東提出,結合分行業領域梯次達峰策略,組織開展紡織、陶瓷、數據中心、交通、建筑等行業企業碳排放核算,逐步納入碳市場,推動碳市場成為工業、交通、建筑等領域實現碳達峰目標的重要政策工具。研究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碳市場,推動港澳投資者參與廣東碳市場交易,建立碳排放權跨境交易機制。
《吉林省“十四五”應對氣候變化規劃(征求意見稿)》提到,鼓勵金融機構推動氣候投融資產品研發,將與氣候相關的產權、股權、債權、期權進行金融化設計、創新。
對此,中國銀行研究院副院長周景彤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綠色金融在我國發展已有二十年左右的時間,綠色債券、綠色信貸、綠色保險和碳市場取得了長足發展。但是,我國碳金融發展空間依然巨大,需要在產品和服務創新、政策完善、激勵約束機制的建立、參與主體增加和豐富、標準的制定和完善等方面做好基礎性工作。
周景彤指出,金融機構不僅在要為綠色信貸制定更加具體和可操作的政策指引,而且要參與和加大培育綠色債券、綠色基金市場和綠色保險市場,在助力國家“雙碳”目標的同時,實現商業可持續性。
魏漢陽也表示,推動氣候投融資是必由之路,目前“雙碳”目標所需的資金量巨大,光靠政府和國有企業是不足以全部支撐的,需要用合理的回報和穩定的政策預期來撬動多種所有制資本。這種“撬動”,落到實處就需要具體的產品,比如綠色債券、綠色ABS(資產證券化)、服務于低碳行業的REITS(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等。
董秀成強調,建議國家未來進一步加強市場機制的作用,推動碳資產管理和碳資產交易,讓企業減排成為一種自主行為,而不是被動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