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份以來,我國經濟發展環境的復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面臨新的挑戰。”6月28日,國家發改委副秘書長歐鴻在中共中央宣傳部舉行的“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表示,面對經濟運行中新的下行壓力,要重點抓好一個“落實”和兩個“統籌”。與此同時,為應對更為復雜困難局面,國家發改委從解決兩難多難問題出發,常態化充實完善政策儲備工具箱,將根據情況適時及時出臺。
????會上,國家發改委有關領導圍繞十年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投資領域、價格機制改革等方面取得的成效和進展,分別予以介紹。
????經濟體制改革有四方面“新成就”
????黨的十八大以來,經濟體制改革圍繞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全方位展開、系統性推進,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決定性成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更加系統完備、更加成熟定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有效推進。
????據國家發改委副秘書長蘇偉介紹,經濟體制改革主要有四個方面“新成就”:
????市場主體改革取得新成就。國資國企改革完成頂層設計,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持續推進,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建設取得實質性突破,混合所有制經濟穩健發展,以管資本為主的國資監管體制不斷健全。重點行業競爭性環節市場化改革持續推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環境不斷優化,過去10年,我國民營企業數量翻了兩番,從1085萬戶增長到4457萬戶。
????市場體系改革取得新成就。加快完善價格市場決定、流動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的要素市場制度,形成了100多萬億元經濟總量、14億人口、4億左右中等收入群體的強大內需市場。
????宏觀經濟治理改革取得新成就。深入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大幅減少行政審批事項。我國的營商環境大幅優化,全球排名從2013年的第96位躍升至最新的第31位。
????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改革取得新成就。統籌推進21個自貿試驗區建設,復制推廣260多項制度創新成果。外商投資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全面實行。頒布實施外商投資法。全面建成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并覆蓋全國所有口岸,貿易便利化水平大幅度提高。
????談及下一步改革重點,蘇偉用“四個高”來概括,即高水平市場經濟基礎制度,高質量市場主體,高標準市場體系,以及高效能宏觀經濟治理。
????固定資產投資近十年累計完成約409萬億元
????作為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國家發改委副秘書長楊蔭凱稱,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固定資產投資保持穩定增長,對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具體可從以下四方面來看。
????首先,投資規模穩步增長,投資結構不斷優化。2013年至2021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約409萬億元,年均增長7.8%。十年來,投資結構不斷優化:一是第三產業投資增速快于投資整體增速,第三產業投資年均增長8.9%,投資占比從2012年的61.7%上升到2021年的66.6%;二是新動能投資亮點紛呈,高技術產業投資年均增長15%;三是社會領域投資增速較快,近年來均保持兩位數以上的增速。
????其次,重點領域建設成效顯著,一批重大項目順利實施。“兩新一重”建設加快推進,5G、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布局;水利、鐵路、能源等領域建設不斷加強。短板領域和薄弱環節建設力度明顯加大,中央投資支持高標準農田建設9億畝,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供了堅實基礎;教育、醫療、保障性安居工程、生態環保等領域投資較快增長。
????再次,投融資體制改革持續深化,投資建設便利化水平明顯提升。黨中央、國務院出臺了《關于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的意見》,三次修訂《政府核準的投資項目目錄》,大幅取消、下放核準事項,建立了新型企業投資項目核準制度和企業投資項目告知性備案制度。此外,還建設了貫通62個國務院部門和中央、省、市、縣4級的投資在線審批監管平臺,促進了投資審批“一網通辦”。
????最后,民間投資環境不斷優化,投資活力進一步增強。2012年以來,全國民間投資占整體投資比重始終保持在55%以上,成為拉動投資增長的主力軍。
????“下一步,國家發改委將重點聚焦三個領域,積極擴大有效投資。”楊蔭凱稱,一是全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傳統基礎設施水平;適度超前布局有利于引領產業發展和城鎮化建設的基礎設施。二是擴大制造業和高技術產業投資。加大傳統產業改造提升,提升制造業核心競爭力;加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新技術新產品產業化進程。三是加強社會民生領域補短板建設。加強保障性安居工程及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城市燃氣管道等老化更新改造和排水設施建設,著力加強社會領域建設。
????價格機制改革取得一系列突破性進展
????談及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價格機制改革取得的一系列突破性進展和明顯成效,楊蔭凱稱,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第一,大幅放開政府定價,主要由市場決定價格的機制基本確立。深入推進農產品、能源資源、交通運輸等重點領域價格市場化改革。目前全部的農產品、80%的電量、50%的天然氣量、90%的民航旅客運輸量價格是由市場形成的。2021年底,全社會商品和服務價格市場化程度已達97.5%,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的價格改革目標基本實現。
????第二,不斷完善價格調控機制,價格總水平長期保持基本穩定。如對稻谷、小麥、生豬、成品油、煤炭等重點品種,建立起“托底”“限高”“價格上下限”等多種形式的價格區間調控機制,有效應對價格異常波動。2012年至2021年,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年均漲幅在2%左右,對促進經濟社會長期健康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第三,對于仍然需要政府定價的領域,強化價格成本監管,構建了科學合理的政府定價機制。即定價清單化,定價規范化,監管科學化。
????第四,按照污染者使用者付費、保護者節約者受益的思路,不斷創新促進綠色發展價格機制。
????值得一提的是,對于各方較為關注的輸入性通脹問題,楊蔭凱表示,今年以來,全球通脹高位攀升,不少歐美國家CPI同比漲幅創40年來新高。但相對而言,我國物價持續運行在合理區間,5月份CPI同比漲幅為2.1%,顯著低于其他主要經濟體,充分展現了我國經濟發展的韌性、宏觀調控的有效性和價格調控的精準性。
????但他也指出,未來一段時間,受地緣政治沖突等因素影響,雖然我國輸入性通脹壓力較大,但我國市場供應總體充足、政策工具箱豐富,完全有條件、有能力、有信心繼續保持物價平穩運行。
????下一步,要重點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全力做好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穩價,穩定生產供應,強化產銷銜接,發揮儲備吞吐和進出口調節作用,做好糧油肉蛋奶果蔬等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穩價,特別是加強生豬產能調控,防止價格大起大落。二是持續加大大宗商品保供穩價力度,完善煤炭產供儲銷體系,加快釋放優質產能,完善煤炭市場價格形成機制,引導煤炭價格運行在合理區間;加大國內礦產資源勘探開發力度,強化進出口調節,增強供給保障能力。三是持續加強市場監管,密切跟蹤市場變化,保持監管高壓態勢,嚴厲打擊囤積居奇、哄抬價格等違法違規行為,堅決遏制資本過度投機炒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