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曾讓多個光伏巨頭栽倒的多晶硅,十年后正在成就另一批光伏巨頭。
多晶硅崛起
2011年,一個改變中國光伏行業格局的年份。這一年,因為上馬多晶硅項目而陷入困境的中國新能源首富彭小峰,疲態盡顯,最終沒能帶領江西賽維LDK走出寒冬;這一年,“民營電王”朱共山創建的保利協鑫,技改擴建了三條1.5萬噸多晶硅生產線,一躍成為全球最大的多晶硅原料生產企業,并在其后的九年時間里一直保持著老大的位置。現今甚至或將通過多晶硅業務挽救整個集團的命運。
數據顯示,截至2009年上半年,中國境內已建、在建或擬建的多晶硅項目已有50家之多,已建成產能接近6萬噸,總建設規模逾17萬噸,總投資超過1000億元。而之所以有這么多企業瘋狂搶占多晶硅,則源于當時多晶硅的暴利。
多晶硅,單質硅的一種形態,目前太陽能發電的最主要原料,是整個光伏產業鏈的最上游。2005年之前,因為起步晚、技術落后、缺少相關設備等諸多原因,Hemlock、瓦克、REC、MEMC、德山、三菱、住友等七大廠商幾乎壟斷了全球所有的多晶硅產能。
2005年,歐洲各國相繼出臺太陽能發電補貼政策,在此刺激下,全球光伏裝機量大幅增長,多晶硅價格也隨之水漲船高——2005年40美元/公斤,2006年100美元/公斤,2007年300美元/公斤,至2008年,多晶硅價格已高達500美元/公斤。
2006年前后對于中國多晶硅企業來說是一個重要的轉折。此前掌握硅材料提純技術的日本和德國只愿意為中國企業提供多晶硅材料,但在此年突然同意輸出相關技術,并且大幅降低技術轉讓經費,這讓中國企業大為興奮。進而國內有了后續的多晶硅建設“狂潮”。
硅料巨頭的起步
大全集團董事長徐廣福與其子徐翔就是如此。2005年春天,當第一時間知道歐洲某公司轉讓多晶硅技術的消息時,兩人馬上飛赴歐洲展開洽談。不過由于對方提出的條件極為苛刻,大全集團董事會內部出現了意見上的分歧,這也直接影響了公司多晶硅項目的上馬時間。直到兩年后的2007年6月27日,大全集團的多晶硅項目才在重慶萬州開工。該項目總投資額為40億元,是當時中國最大的多晶硅生產基地。2008年7月,該項目投產。2008年8 月,一期2500噸多晶硅項目擴建;2009年10月,擴建項目正式投產。憑借著彼時還在高位的多晶硅價格,徐家父子成功搶占了硅料市場。
作為民營企業進軍中國熱電領域的第一人,有著“民營電王”之稱的朱共山,當然也不會放過這樣的機會。就在大全董事會還在為是否要進入硅料環節爭吵的時候,朱共山已經力排眾議上馬多晶硅項目。
2006年3月,中能硅業正式成立;同年6月,中能第一條產能為1500噸多晶硅生產線開工建設;2007年8月,中能硅業又增加一條1500噸的生產線,擴產一倍;2007年9月,第一批多晶硅出廠。
2008年,多晶硅價格直奔500美元/公斤,中能收獲頗豐,稅后利潤達25億元。據報道,當時客戶唯恐買不到多晶硅而提前支付的訂金高達20億。
2007年,隸屬于永祥股份的四川永祥多晶硅有限公司宣布成立,計劃建設年產1000噸多晶硅項目;2008年2月,通威股份以1.91億元的價格收購了通威集團與巨星集團合計持有的永祥股份50%股權;2008年9月,首期多晶硅項目正式投產。
在永祥股份多晶硅投產的同一年,隸屬于變壓器巨頭特變電工旗下的新特能源成立,經營范圍包括主要多晶硅生產、電力銷售、工程建設承包、逆變器生產、光伏硅片及組件生產等。
硅料巨頭的劫難
與憑借天時地利人和賺得盆滿缽滿的中能硅業相比,2008年春季才開工建設、2009年9月5日才投產的賽維馬洪硅料廠,顯然來遲了一步。此時的硅料市場由于受經濟危機影響,形勢已經開始變化。
2007年8月,美國次貸危機爆發,率先重創各個歐、美、日等發達國家的金融市場,然后蔓延到歐美光伏市場。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歐盟不得不降低補貼力度,歐洲光伏市場快速萎縮。隨著需求的疲軟,從2009年開始,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多晶硅價格從最高500美元/公斤迅速跌回2005年的40美元/公斤。彼時的歐洲市場為中國光伏企業主要的收入來源。
雪上加霜的是,2011年,為了應對金融危機影響、打擊中國光伏產業,美國率先發起了對中國光伏企業的“雙反”調查,歐盟隨后跟進,對中國光伏企業苛以重稅。
多重打擊之下,我國多晶硅行業陷入大規模停產的境地。2012年2月初的相關報道顯示,全國已投產的多晶硅企業為43家,僅剩7-8家企業尚在開工生產,即有80%企業已停產。
中國光伏行業中的巨頭企業,遭遇也不盡相同。
自身沒有開展多晶硅業務、但與歐美硅料企業簽有十年長單的尚德,率先從頂峰跌落。從2012年上半年起,尚德平均每天虧損1000萬元,股價從90美元一路跌破1美元,在采取多種方式自救無果后, 2013年3月20日其被無錫市中級人民法院裁定破產重整。
江西賽維LDK緊隨其后。2012年,產品滯銷加超百億元的重大投資錯誤,賽維負債總額已經攀升至270億元,負債率突破100%,公司開始大量裁員。據報道,在數月之間,馬洪硅料基地從新余、南昌,乃至全國各地招來的數千名年輕人被遣散,曾經日夜忙碌的廠區很快沉寂下來。2012年11月,創始人彭小峰被迫辭職,善后工作由當地政府接手,在后續的兩年中,再無問題并沒能獲得解決,破產重組成為了賽維的結局。
2007年9月,為了擺脫國際硅料巨頭的定價權控制,英利集團掌門人苗連生展現出了自身的強硬與骨氣,帶領11個人組成了“籌糧處”,打算自建“糧庫”——六九硅業。
2008年,計劃投資120億元的六九硅業正式啟動。項目一期投資25億,苗連生抵押了個人股權進行融資,展示了破釜沉舟的決心。
2010年8月5日,六九硅業一期3000噸項目宣布投產。英利稱將采用最先進的“新硅烷法”,將在最先進的廠房中打造出太陽能級和電子級的多晶硅產品,一期成本可以控制在28美元/公斤。
如果真能保持如此成本,即便當時的多晶硅價格已不足50美元/公斤,英利仍然可以保持50%左右的利潤。可惜后來公布的結果證實:六九硅業成本高達60美元/公斤以上,而且每季度最多只能產出幾十噸。無奈之下, 2011財年,在計提了22.75億元的減值準備后,英利宣告多晶硅項目徹底失敗。
多晶硅的沉寂
尚德、賽維倒下,英利衰落,中能硅業不但 “活”了下來,而且越做越大。
按照朱共山最初的設想,中能硅業打算2008年在美國或香港獨立上市,但受金融危機影響,上市日期一推再推,最終未果。2009年,保利協鑫以逾260億港元(折合人民幣230億元)收購中能100%的股權,并引進中投公司55億港元的入股。
全球金融風暴導致多晶硅價格暴跌,朱共山向下游進行布局,2009年江蘇協鑫成立,專門從事硅片業務。而后又有著收購高佳太陽能,以及在常州、無錫、蘇州等設立硅片廠的舉動。到2010年底,協鑫硅片產能達到3.5GW,成為全球最大硅片生產商,成功將多晶硅價格暴跌的危機轉化成下游硅片業務的機遇。
數據顯示,2015年上半年,保利協鑫實現營收179.39億港元、毛利38.94億港元,歸屬于股東的利潤為8.26億港元。其中,92%的收入來自硅片業務,8%來自硅料業務,坐穩“世界硅王”寶座。此后幾年,擅長資本運作的朱共山又通過全球第二大的光伏電站運營商——協鑫新能源以及排名前十的光伏組件生產商——協鑫集成,構筑了自己的“光伏帝國”。
同樣是在2010年,通威集團將永祥股份重新劃歸旗下。
三巨頭跌倒或出局,多晶硅企業在此階段不斷上演著“生死戰”,隨后多晶硅市場平靜了許多。
多晶硅的復蘇
時間總是能改變很多東西。2013年以后,隨著政府扶持力度加強,國內的光伏產業也迎來了飛躍式發展。水漲船高之下,多晶硅市場又重新迎來了好日子和新格局。
劉永行的東方希望也在此年進入了硅料領域。
劉永行,四川省新津縣人,出生于1948年。1968年從西華大學畢業后,與其他三兄弟從孵雞、養鵪鶉開始創業,1991年,四兄弟在成都組建東方希望集團,劉永行任董事長。1995年,劉永行四兄弟明晰產權,進行資產重組。
2002年,“分家”后的劉永行帶領東方希望集團正式進入第二主業——鋁電復合體產業,分別在包頭、山東、河南等地建設年產規模百萬噸的電鋁項目和氧化鋁項目。2013年,劉永行把目光聚焦在了光伏產業,并帶領東方希望進入了上游硅料領域,從事多晶硅生產。
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底,東方希望產能達8.5萬噸,通威、協鑫、新特、大全產能分別為8萬噸、8.5萬噸、9萬噸、7.5萬噸,共同組成了多晶硅領域的“五巨頭”。
2021年,全球硅料預計產能約53-55萬噸,按照2020年各企業的產能計算,此五家企業產能占比超70%。
近兩年,受益于不斷走高的多晶硅價格,多晶硅企業大多賺得盆滿缽滿,擴產也成為了大家的選擇。
2020年10月18日,保利協鑫在四川樂山10萬噸顆粒硅項目正式開工,一期6萬噸產能預計將在2022年2月投產,全部產能2022年底達產,屆時保利協鑫僅顆粒硅年產能就將能達到20萬噸。
2021年4月,新特能源母公司特變電工宣布,擬投資12.65億元用于新特能源及多晶硅技改項目,完成后可讓其多晶硅產量提高至10萬噸/年。
2021年6月30日,通威股份發布公告,規劃在樂山市五通橋區新增投資建設年產20萬噸高純晶硅項目,總投資預計為140億元;其中一期投資預計70億元,計劃2022年12月底前投產;二期項目根據市場及光伏產業發展情況擇機啟動。
大全則在半年報中公布, 2021年全年預計產量為8.3萬-8.5萬噸,三期B階段年產3.5萬噸,多晶硅擴產項目預計年底建成投產,2022年3月底之前達產。公司計劃在未來三年保持年均50%左右的產能增速,擬在2024年底前實現高純硅料總產能27萬噸/年。
2021年11 月3日,通威股份發布公告稱,永祥股份與京運通、晶科能源共同簽署了《四川永祥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增資擴股協議》,三方將以現金方式向項目公司進行注資,使注冊資本增至30億元,該項目為2021年7月1日通威股份公告的20萬噸多晶硅投資項目中的第一期10萬噸高純晶硅項目,項目計劃于2022年12月底前投產。屆時通威股份的多晶硅產能規模將達到33萬噸。
日前,各企業2021年Q3財報相繼公布,多晶硅企業表現不俗,數據顯示:
通威股份前三季度營收467億元,同比增長47.42%;歸母凈利為59.45億元,同比增長78.38%;
大全能源前三季度營收83.05億元,同比增長177.16%;歸母凈利為44.73億元,同比暴漲799.73%;
新特能源前三季度營收130.25億元,同比增長128.87%;歸母凈利潤為32.01億元,同比增長4755.93%;
保利協鑫上半年營收87.79億元,同比增長22.3%;歸母凈利潤約為24.07億元,去年同期虧損,實現扭虧為盈;
東方希望雖未上市,無相關數據,但業界分析其在多晶硅方面的業績不會太差。
回望2021年過去的時間,通威股份最高市值破2000億,新特能源正在籌劃境內上市事項,大全新能源成功登陸A股,保利協鑫11月1日港交所復牌……
然而2021年,多晶硅企業的精彩絕非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