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三季報披露即將收官。作為中國經濟的中堅力量,上市公司的業績表現往往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經濟發展狀況。業內人士普遍表示,目前看,今年前三季度,多個行業業績表現搶眼,上下游行業業績分化明顯,昭示中國經濟在穩步恢復過程中的結構性深度轉型。
????宏觀經濟穩步恢復
????近七成公司業績增長
????上市公司是資本市場的基石。統計發現,截至10月28日收盤,滬深兩市共有2570家上市公司披露了2021年三季報,已過半數。其中,凈利潤同比實現增長的公司達1742家,占比67.78%。三季度凈利潤環比增長的公司達1070家,占41.6%。
????目前,滬深兩市有近七成上市公司業績增長,令市場感受到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強勁韌性和潛力。
????與此同時,最新出爐的經濟成績單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823131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9.8%,兩年平均增長5.2%;其中,三季度同比增長4.9%。“總的來看,前三季度國民經濟總體保持恢復態勢,結構調整穩步推進,推動高質量發展取得新進展。”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付凌暉表示。
????10月27日,國家統計局發布的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情況數據顯示,1月份至9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63440.8億元,同比增長44.7%(按可比口徑計算),比2019年1月份至9月份增長41.2%,兩年平均增長18.8%。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教授盤和林認為,今年前三季度我國經濟運行情況良好,經濟增長主要由消費和出口拉動,投資也在穩步回升,經濟穩定發展,主要受益于我國對新冠疫情的及時應對,經濟提前復蘇,也抓住了國外疫情期間供應鏈不暢的時機,將中國制造推向全球,獲得了利潤,提高了聲譽。
????盤和林表示,需要看到,當前我國經濟增長的部分因素來自全球通脹率提升,通脹率提升的原因,一是歐美寬松的政策,二是由于全球疫情下供應鏈問題。而通脹率導致大宗商品集體上漲。我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利潤大幅度提升,主要是因為資源、初級工業品價格上漲,而這些價格上漲推動上市公司業績的變化,并非是可持續的。對于資源型企業,需要抓住通脹上行的機遇,一方面擴大企業經營成果,獲得更多利潤,另一方面抓緊產業升級,提升資源利用效率,或者通過經營轉型,從傳統資源類企業向新能源等技術主導型企業轉型。
????中國經濟深度轉型
????A股業績凸顯兩大亮點
????在經濟結構性的深度轉型中,今年前三季度業績呈現增長勢頭,彰顯中國經濟最活躍的上市公司群體已顯露向質量要效益、以升級拓空間的決心。其中,上游周期板塊業績保持高增長和“專精特新”上市公司的業績明顯改善等兩大亮點已然浮現。
????首先,上游周期板塊業績保持高增長。
????從申萬一級行業來看,截至10月28日,社會服務、紡織服飾、有色金屬、基礎化工和鋼鐵等五大行業,凈利潤同比增幅均超100%。而農林牧漁、綜合、公用事業、美容護理和非銀金融等行業則出現不同程度的回落。
????從具體個股來看,在已披露三季報的2570家公司中,有535家公司凈利潤同比增幅超100%。其中,基礎化工(72家)、電子(58家)、電力設備(44家)、有色金屬(40家)、機械設備(40家)等行業成為績優白馬股的聚集地。
????對此,國盛證券表示,目前看,三季報上游周期板塊業績保持高增長,通信、計算機等高景氣度行業的凈利增速或有較大幅度的抬升,而下游消費板塊業績疲軟。
????談到周期股,盤和林稱,技術壁壘是企業真正的護城河,能夠讓企業獲得長期可持續的競爭優勢。
????其次,“專精特新”上市公司業績明顯改善,展現出了巨大的發展潛力。
????統計發現,截至10月28日,在已披露三季報的221家“專精特新”公司中,前三季度的營業收入和歸母凈利潤增長率分別達到34.26%和28.73%,均超過了目前已披露三季報的A股整體水平。
????“‘專精特新’上市公司大多集中于制造業,其盈利能力、成長能力及研發投入強度均明顯高于A股其他板塊。自2019年6月份工信部公布第一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以來,‘專精特新’上市公司的凈利潤增速明顯高于A股其他板塊上市公司,其高成長特點十分突出。”光大證券認為。
????從上市公司業績表現不難看出,盡管當前國內外經濟環境復雜,實體經濟面臨一定的壓力,但那些擁有核心技術和科技創新實力,符合經濟轉型方向和高質量發展需求的企業,仍能持續獲得業績增長與市場認可。
????數據是最好的佐證。在三季報密集披露期間,統計發現,10月份以來,在大盤震蕩回落中,上證指數累計跌幅達1.39%,然而,專精特新板塊韌性十足,期間累計漲幅達2.45%,遠遠跑贏大盤。另外,從申萬一級行業看,汽車、電力設備等兩行業月內累計漲幅均超10%,表現強勢,備受市場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