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要有清晰的差異化定位,才能參與競爭。正如一個國家有了清晰的差異化定位,才能長期在國際競爭中保有優勢。中國不僅在需求上是最大的單一市場,而且在供應上擁有全世界最完整的產業配套能力。
制造業立國、實體經濟立國是中國經濟的一個重要定位。
在這樣的定位下,我們形成了多姿多彩的產業生態,既有頂天立地的大型企業,也有鋪天蓋地的中小企業,還有螞蟻雄兵一般大量的個體工商戶。
如何提高產業鏈效率、完善配套能力從而擁有更持久的競爭力?如何解決產業鏈中的核心技術問題,避免被“卡脖子”?如何讓產品更加安全、環境更加友好,符合可持續戰略?……要提升產業鏈,這些是中國各種規模的企業需要共同面對和解決的課題。
現在提出的“專精特新”,鼓勵工匠精神、“隱形冠軍”,可能對中小企業而言是一個比較清晰的方向;在當前環境下,大企業應該走向何方?
大企業要向“實、專、高、平”的方向不懈努力。
實
堅守實業
堅守企業的長期資產,這種堅守才是大企業頂天立地之所在。
在此過程中,實業家必須考慮企業的財富安全。從這個角度出發,企業通過適度資產配置,來屏蔽主業周期的干擾,要保留一點“存錢罐”。
就過往而言,金融、地產領域可能是比較適合存錢的罐子,所以在這些領域里進行一些適當配置,也是一個實業家理性的選擇。但這種配置和實業基礎要有合適的比例。
我們正處于一個“過剩時代”。過剩時代往往會出現貨幣超發,從而帶來泡沫化,泡沫化又會帶來套利機會。大型企業可能具備的人才優勢、信息優勢,往往會推動他們在金融、地產等泡沫化集聚的領域做過多的配置,導致一些實業家容易被金融和地產所牽引。很多企業往往會加大杠桿力度,同時資產負債會在期限上面出現一定錯配。
在政策轉換期或波動較大的階段,這種高杠桿配置容易給企業帶來滅頂之災。對實業家而言,適度進行資產配置,保障財務安全,規避主業周期干擾,是可以理解的;但更要堅守自己的實業,在自己最擅長、最了解的領域去深耕。這可能是大型企業必須堅守的第一點。
專
工匠精神,產品精神
需要堅守的第二點在于“專”。“專”就是利用時間的力量,發揮工匠精神、產品精神。“專”無論對企業還是對社會,貢獻都是巨大的。
40年來,中國在育種、動物營養和保健技術方面進步巨大。這些進步促成了每年至少節省1億噸糧食,其中包含了大型企業在研發、投資、引進等等方面的貢獻,體現出企業“專”的力量。
市場需求往往會牽引產業的延伸和提升。在專注主業的過程中,大型企業也會根據客戶需求進行產業鏈的延展,推動多元化發展。
在產業鏈上,還有不少需要填平補齊的環節。例如,通過搭建一條可靠的冷鏈物流,保證食品更加安全、新鮮,與消費者之間的關系更加友好、親切,這些需要一個大型企業的長期投入。
高
高科技,向科技進軍
所有企業的未來可能都在于科技提升。每一個想要活下去的大型產業集團,必然也必須成為一個科技產業集團,需要承擔相應的科研攻關任務。
每個大型企業都要成為一個科研攻關集團,認領關乎世界的一兩個課題。保障食品安全,提高食品供應效率,減少糧食浪費,讓農村更加美麗等,都是新希望選擇攻關的課題。
平
平臺化
經歷了過去的快速發展時期,我們進入到市場經濟的第二階段,從短缺階段進入到過剩時代。
在市場經濟的第一階段,一家企業的縱向是博弈,橫向是競爭,每個企業都是單打獨斗去追求控制。但到了第二階段,一家企業的縱向是追求協同,橫向是追求合作,每個企業需要與伙伴共生共榮。在第二階段,企業所追求的不再是過去的控制,而是永續經營。
劉永好先生提出了“四共”的理念,即搭建合伙人平臺,要建立共識、共創、共擔、共享的“四共”理念。其實這也意味著,到了市場經濟第二階段,大型企業更強調生態化,更強調除了實現自身發展外,還要成人之美、美美與共。
平臺化對大型企業來講,也是一種價值觀、方法論、商業模式的轉變和提升。
在這個過程里,企業既要向發達國家市場學習,也要立足于中國市場自身的特點,既要符合市場經濟規律,也要重視社會價值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