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小米集團董事長兼CEO雷軍帶來了“關于進一步推動我國智能制造發展的建議”。他表示,《智能制造發展指數報告(2020)》顯示,經評估全國12000多家制造企業,有75%的企業已開始部署智能制造,但只有14%邁向了數字化階段,只有6%呈現出明顯的網絡化特征。可以看出,我國智能制造當前還處在從“有沒有”逐步轉向“好不好”的發展階段,大而不強、多而不優的問題仍然存在。“十四五”時期,我國制造業必須繼續堅持走提質增效、轉型升級之路,聚焦基礎研發能力,增強網絡信息化建設,推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發展,加速推進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轉變。
對此,雷軍建議,首先應營造有規劃可預期的宏觀政策環境,引導龍頭企業更好發揮示范帶動作用。他認為,智能制造投入大、周期長、風險高,制造企業或意愿不強、或能力不足。針對這一點,他建議有關部門繼續提供長期穩定、有規劃、可預期的宏觀政策環境,在裝備更新換代、自主創新研發、制造系統搭建等方面進一步發揮政策的杠桿作用,為企業轉型升級注入動力。同時,充分激發龍頭企業示范帶動作用,一方面發揮龍頭企業產業鏈協同能力,支持龍頭企業率先探索、率先突破,將成功經驗和模式在行業內進行推廣;另一方面鼓勵龍頭企業從最基礎的環節做起,扎實推進、穩步提升,不能“急功近利”,不可“拔苗助長”,不搞“面子工程”,確保我國智能制造健康有序發展。
其次,國內智能制造起步較晚,自主創新能力不足,對外依存度較大,整體研發能力仍有較大提升空間。針對這一點,雷軍建議推動產學研協同研發,組建創新聯合體,夯實智能制造裝備及關鍵部件的基礎研發能力。他表示,國家制定政策加速推動建立龍頭企業、科研院所、一流高校協同研發機制,組建創新聯合體,重點研發高性能的新型傳感器、精密減速器、伺服電機等關鍵智能部件,實現核心關鍵技術突破和掌握;加速智能制造標準體系框架落地,規范智能裝備技術要求,注重軟硬件一體化協同發展,實施智能工廠標準化、模塊化建設,實現高效、柔性生產;完善首臺、首套、首批的鼓勵政策,尤其持續支持制造產線及系統的研發、升級與拓展。
此外,雷軍建議以國家為主導、以企業為主體,聯合培育形成一批有實力有影響力的智能制造服務平臺,破除裝備與系統之間的數據壁壘,提供集數據采集、數據處理、數據分析為一體的智能制造數據中心解決方案;加大工業軟件研發投入,扭轉智能制造“大腦”受制于人的被動局面,同時研發若干可供選擇的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加快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