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工信部發布消息稱,工信部黨組成員、副部長辛國斌表示,要系統謀劃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戰略舉措,落實《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瞄準“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方向,統籌發展和安全,加強政策標準法規協同,加快完善安全監管體系,扎實推動汽車強國建設。
作為汽車行業新能源轉型指導文件,《規劃》已于去年11月發布。根據《規劃》,到2025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競爭力明顯增強,新能源汽車新車銷售量達到汽車新車銷售總量的20%左右,高度自動駕駛汽車實現限定區域和特定場景商業化應用,充換電服務便利性顯著提高。力爭經過15年的持續努力,純電動汽車成為新銷售車輛的主流,公共領域用車全面電動化。
除了產業轉型升級,辛國斌還談到擴大開放。他表示:“當前產業發展正在經歷深刻變革,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要把擴大開放置于產業格局重塑的大環境,持續跟蹤、深入調研,提高對發展大趨勢的判斷把握能力。”
事實上,我國汽車行業一直在加速開放。根據國家發改委等部委發布的《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2018年版)》顯示, 2018年我國取消專用車、新能源汽車的外資股比限制;2020年取消商用車外資股比限制;2022年取消乘用車外資股比限制,同時取消合資企業不超過兩家的限制。
作為汽車行業擴大開放急先鋒,新能源汽車取消外資股比限制后,大量中外車企新合作項目相繼誕生。2018年7月,長城汽車與寶馬簽署合資協議,雙方將在中國成立新合資企業光束汽車,光束汽車除生產MINI電動車外,還將為長城汽車生產電動車產品。2019年3月,吉利與戴姆勒宣布將成立合資公司,將smart打造成為高端電動智能汽車品牌。
合作不僅限于中外企業,國內企業之間的合作也是工信部的鼓勵方向。辛國斌表示,引導行業企業積極做好應對準備,行業企業要立足未來新的產業生態、商業模式特征,找準市場定位、加大研發投入、加強橫向聯合,提高技術創新和國際化發展能力。
近年來,新能源汽車快速發展催生了充電樁運營等一系列新業態。“如何讓充電網更加智能,是新基建即將催生的充電樁發展新模式,在這一閉環中,僅靠車企是不夠的,要想打造智能化充電網絡閉環,需要汽車產業鏈上下游更多企業加入。”汽車行業分析師張翔表示。
此前,已經陸續有不少企業開始從單打獨斗走向聯合。2019年,威馬汽車將即客行App接入國家電網充電樁。去年6月,寶馬宣布與國網電動達成合作,陸續實現充電樁的數字化整合。去年8月,一汽奔騰與汽車生態服務平臺公司聯行科技簽約,一汽奔騰電動汽車用戶可享受聯行科技平臺提供的充電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