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節前開始的化工品漲價潮一直延續到了節后,2月9日到2月20日,DBP、辛醇、正丁醇、DOP、醋酸丁酯、DOTP、BDO、異丁醇、丙烯酸丁酯、苯酐等原料漲幅均超過20%。
這一輪漲價背后的邏輯是什么?漲價潮究竟還能延續多久?油價上漲、國外疫情疊加作用
多家研究機構認為,原油價格上漲成為支撐化工品價格上漲的主因,兩者呈現正相關趨勢。數據顯示,布倫特原油期貨今年以來漲幅達19.7%;紐約輕質原油期貨今年以來漲幅達20%。醋酸、乙二醇、草甘膦、化纖、尿素等均出現不同程度上漲。
“總體來看是多重因素導致的此輪化學品價格上漲?!敝袊秃突瘜W工業聯合會市場與信息部主任祝昉向記者進一步分析指出,此輪化學品價格上漲的原因包含油價元素在內,共有三重:第一重因素就是油價上漲帶動下游產品上漲。近期油價從40多美元一路攀升至60多美元,下游產品價格也會隨之上漲。
第二重因素是市場供求。不少漲價產品的供求關系屬于相對平衡狀態,因為產能不是很充足,所以其供需平衡的脆弱程度較大,更容易受下游需求影響出現價格波動。而下游需求的確也在好轉。祝昉談到,在下游終端產品大量出口的帶動下,不少原料、助劑價格攀升。
第三重因素則是近幾年大宗產品營業利潤率在下滑,不少投資者退出,當下游需求上升,原料價格也即被拉漲。
一位中化集團的專家表示,這一輪化工漲價雖與油價有關,但是更多還與疫情有關。海外疫情反復導致部分海外化工裝置停產,這一部分產能轉移到了國內。國內化工產品的海外訂單需求提升,拉動化工原材料需求,眾多化工品價格均明顯上漲。美國寒流短期促漲
2月13日起的美國寒潮,致使美國一些煉廠關停,促使歐美化工價格上漲。其中聚烯烴是受到影響較大的產品之一。
寒潮事件對后市聚烯烴產品價格影響幾何?對此,一德期貨的相關專家分析表示,一是寒流事件影響快而猛,但是持續時間不會很長,預計兩周,屆時相關產品價格將出現階段性調整的必要,特別是,國內市場可能會提前歐美市場到達階段性頂點然后調整。
二是聚烯烴本身的供需結構較好。美國和中東是主要的聚烯烴出口地區,美國遭遇寒流天氣影響,而中東處于集中檢修時期,供應環比都是減少的;東北亞地區,日本地震影響了本國內聚乙烯的供應,韓國3月份進入春季檢修,該區域供應也是環比減少;俄羅斯和歐洲地區本身庫存上水平不高,在新冠疫情影響下,本身生產負荷較正常偏低;去年中國國內進口空間沒有打開,所以國內庫存水平不高。綜合來看,國外市場供應環比減少,國際存量水平也不高,整體供需結構較好。
專家還表示,從宏觀來看,全球貨幣政策相對寬松。疫情后,制造業景氣周期即將到來,制造業的景氣周期將會為化工品漲價帶來利好。具體到聚烯烴產品,專家認為價格會出現短期調整而不是轉勢,后市不具備大跌的條件。
祝昉認為,從資本市場角度看,寒潮會引發市場一定程度的恐慌,但很快會平復。從化學品市場角度看,目前我國進口聚烯烴量較大,2020年聚乙烯對外依存度已經升至48.9%。美國寒潮導致供應量減少一定會帶來價格的上漲,但不必過分擔心這樣的漲價。祝昉解釋道,國內還有像恒力石化、浙江石化這樣的企業,在目前成品油過剩的情況下,可以多生產化工品;此外還有煤化工作為補充。美國寒潮對國內低端大宗產品影響較小,唯一需要擔心的就是產業鏈、供應鏈短缺的問題,一些高端專用料價格會漲的多一點。新景氣周期言之尚早
化工品一片漲勢,是否說明新的行業景氣周期即將到來,這一觀點并未得到業內人士認同。
中石化的一位專家表示,從節前開始化工品漲價,是綜合因素影響所致,比如油價上漲、國內政策寬松,需求復蘇,內循環向良性發展、以及季節等因素都起到了促漲作用。
專家認為,上一輪石化行業景氣周期是2016~2019年,按照正常的周期一般是3~4年重回景氣周期,因此,現在說石化行業進入新的一輪景氣周期言之尚早。化工品漲價的短期行為能夠繼續還要綜合國內、國外需求復蘇情況而定。
祝昉認為,盡管價格有所好轉,但國內大宗產品仍然處于過剩狀態。“連續出現兩次工業品PPI低于消費品CPI,第一個周期有54個月的負增長,第二個周期(到去年12月)是26個月的正增長,但PPI低于CPI的情況仍然沒能扭轉過來,也就是說原料向終端傳遞依然存在著困難。”
祝昉判斷,化學品價格短期內應該走好,但長期絕對是過剩的。從景氣周期的說法來看,祝昉表示,在多年去產能、調結構的高質量發展舉措下,行業不再像過去那么明顯地出現景氣周期,但價格輪動是會有的。這一輪漲價潮不能看作是一種長期行為,但化工的確在逐漸走好,2020年盡管各行各業都很困難,但是化工營業利潤率卻高于2019年。此外,CPI已現下行走勢,工業品有向好跡象。對于未來,祝昉認為要解決的是過剩的問題。中央提出的“雙循環”很有深意,在拉動化學品內需方面未來有增長點,通過這種方法解決過剩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