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前:在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經濟衰退、國際政治形勢多變等不利因素影響下,中國經濟依然表現出了強勁的韌性。前三季度,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0.7%,成功實現由負轉正,內生動能不斷增強、社會民生持續改善、市場預期穩步向好。作為我國國民經濟支柱之一的汽車業,也克服重重困難、化解不利因素,不僅為整體經濟的復蘇起到了重要作用,也提振了全球汽車市場。1~9月,我國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695.7萬輛和1711.6萬輛。截至9月,汽車產銷已連續6個月呈現增長,其中銷量連續5個月增速保持在10%以上,在全球汽車產業中一枝獨秀。今年前三季度,中國汽車產業如何在壓力下破解困局?各細分領域表現如何?為全球車市復蘇又將起到什么作用?
每一次危機,都隱藏著機會,危機越大,機會越大。新冠肺炎疫情橫掃全球的2020年,中國汽車產業在這場危機和磨煉中率先突圍、脫穎而出,不僅成為拉動中國工業增長的“火車頭”,也為全球汽車產業和全球經濟復蘇注入提振劑。
日前,國家統計局發布了我國前三季度經濟數據。初步核算,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0.7%,經濟增速由負轉正。特別是從9月來看,中國經濟穩步回升態勢更加明顯。其中,汽車制造業工業增加值9月同比增長16.4%,1~9月同比增長4.4%。
中國已成為目前全球惟一連續數月保持增長的汽車市場,中國汽車產業也成為最早走出疫情陰霾、有序步入正軌的先鋒。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數據,9月,國內汽車產銷分別完成252.4萬和256.5萬輛,環比和同比均呈現兩位數增長。值得一提的是,截至9月,國內汽車產銷已連續6個月呈現增長,其中銷量已連續5個月增速保持在10%以上;包括商用車、乘用車、新能源汽車在內的各細分市場都刷新了9月單月的銷量紀錄。盡管前三季度我國汽車累計產銷仍然下滑,但降幅已收窄至7%以內。按照汽車產業景氣評價指數體系的評價,2020年三季度,國內汽車產業景氣指數已回暖至綠燈區。從行業發展態勢看,四季度有望繼續保持這一良好的勢頭。
這樣的業績和收獲來之不易。行業政策的及時調整、產業鏈上下游的安全有序復工復產、鼓勵汽車消費措施的陸續出臺,都彰顯了中國作為汽車大國在疫情特殊時期的高效應變能力。在全球汽車業遭遇凜冬的大背景下,越來越多跨國車企將中國作為現階段最重要的銷售平臺乃至幫助其走出困境的“福地”。可以說,中國汽車業的復蘇,為眾多國際車企化解市場壓力、為全球汽車產業鏈的正常運轉、為世界汽車工業的穩定做出了積極貢獻。
鼎力支撐國民經濟實現增長的汽車產業,也因此被中國政府賦予了更多期望和使命。難得的增長令人羨慕,但壓力和挑戰也必須正視。身處從規模增長到提質增效、從結構調整到加速轉型的中國汽車產業,在復雜的大環境下,下行和波動風險仍在。在產銷連續6個月實現增長的出色業績背后,中國汽車產業也肩負著化解多重壓力的重任。
未來,僅憑產銷規模的增長難以支撐中國汽車產業由大到強的轉變。高質量發展比單純追求產銷規模增長更重要。即將步入“十四五”開局之年的中國汽車產業,主要精力必須從“數量增長”向“質量提升”轉移,“去規模化”是中國汽車產業“強筋健骨”不可回避的現實。
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執行副會長陳斌曾直言,“十四五”期間,預計中國汽車年產銷量不會突破3000萬輛,汽車產業將正式告別數量與規模的增長。衡量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指標不再是產銷量的比拼,而是行業企業的營業收入和實現利潤的增長速度要高于汽車產銷量的增長速度。
“去規模化”意味著從增量市場向存量市場轉變,意味著更加殘酷的競爭和優勝劣汰。這樣的現實已經愈加頻繁地在中國汽車產業中發生。在更加開放的競爭環境中,“保護”與“特權”逐步退出,汽車行業外資股比的放開考驗著每一位參與者,尤其是自主品牌車企。值得注意的是,盡管近半年來國內汽車整體產銷呈增長態勢,但自主品牌乘用車市場份額仍持續下滑,這正是“去規模化”較量中必經的“陣痛”,也是優化我國汽車產業結構、檢驗自主品牌車企是否有“真功夫”的好時候。
在自主品牌汽車企業陣營,正經歷著新一輪加速分化。紅旗、長安、吉利、長城等頭部企業在自主創新的積累中逆勢增長,而一批邊緣車企正在加速淘汰出局。中國自主品牌汽車正在告別“皆大歡喜”的時代,一支創新力、產品力、體系力、競爭力更強的自主品牌“精銳部隊”,正在優勝劣汰中初具雛形。因此,我們也應該更客觀地看待自主品牌乘用車份額的整體下降,這并不意味著“全軍覆沒”,而是真正蛻變的開始。
此外,活躍度頗高的造車新勢力也成為自主品牌車企向上突圍的又一支“先遣部隊”。隨著蔚來、小鵬、理想等造車新勢力頭部企業交付量的不斷攀升,這些在創立之初曾經是汽車制造業的“門外漢”,在將數字化、電動化、智能化與中國汽車產業融合的探索中逐漸成長、成熟,為傳統汽車產業的重構與轉型帶來更多可能。
兼顧取舍與平衡,也是未來中國汽車產業在實現轉型升級過程中的常態。在這其中,更多的是直面并補齊自身短板,而不是為簡單數字疊加沾沾自喜。企業將在跨界競合中尋求共贏;產業鏈、供應鏈上下游也在產業轉型中尋求安全與可控、彈性與效率的平衡。正如國家發改委產業發展司機械處處長吳衛所言,產業鏈、供應鏈的健康、暢通、自主、穩定、高效、互補,是汽車產業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際國內雙循環相互促進新格局的關鍵措施。以開放的格局掌握產業鏈、供應鏈主動權,將為中國汽車產業發揮持續提振作用輸入源源動力。
汽車產業已進入數字化轉型時代,傳統供應鏈的模式正在被新技術打破和重塑,誰能更快地以能力為導向進行戰略性供應網絡布局,誰就能在未來的競爭中爭取到主動。而對中國汽車產業而言,全面掌控和駕馭產業鏈、供應鏈的綜合能力,依然有待提升。在轉型的過程中,發揮協同和創新優勢,“強鏈”、“補鏈”是整個中國汽車產業實現升級的要務。不得不承認,對中國汽車產業而言,這將是一場艱巨的持久戰。
眼下,全球獨樹一幟的增長引領,凸顯了中國汽車產業的潛力與活力。面向未來,如何使中國汽車產業對國內經濟和全球汽車的引領態勢更加可持續、更具含金量,我們仍需腳踏實地找差距、戒驕戒躁補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