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蘋果公司供應商可成科技發布公告稱,其在中國大陸的兩家子公司將出售給藍思科技,全球產業鏈格局變化正在加速。
可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國臺灣的一家合金壓鑄廠商,是iPhone、MacBook金屬外殼的核心提供商,2019年其向MacBook的機殼供應市占率達到了40%-45%。據了解,可成科技在大陸的資產包括蘇州工廠、泰州工廠、宿遷工廠,此次出售的是可勝科技(泰州)有限公司和可利科技(泰州)有限公司。
藍思科技是深圳的一家主營手機玻璃蓋板的生產商。在玻璃機殼、金屬中框業務已經獲得了華為、小米、OPPO等一線國產手機品牌的訂單,市占率穩居行業龍頭;另外,根據券商研報顯示,汽車電子市場核心客戶的出貨量也在穩定增長,并參與了特斯拉供應鏈。根據財報數據,藍思科技2020年業績表現極為出色,上半年歸母凈利潤增長1322.42%,Q2歸母凈利潤增長1831.3%。
在此次交易中,可成科技將兩家分公司各100%的股權出售給藍思科技,交易價格為99億人民幣,且全部以現金形式支付。藍思科技將承接可成科技的產能,為蘋果公司及其他一線手機公司提供組裝服務和零組件,進一步加強在手機供應鏈上的份額。
從市場需求來看,招商證券認為,在5G換機的大趨勢之下,疫情雖然延遲了換機的時間,但2021年手機的需求將大量釋放,且蘋果鏈在21年的確定性高。而此次收購使得藍思科技的產能提升,也將在需求端上升時帶來業績的再一次上揚。
此次,藍思科技承接可成科技的產能在市場的預期之中。此前,可成科技將出售其在大陸業務的消息已在市場上傳開,只是未明確買家,而市場預估的買家名單中就包括了藍思科技、立訊精密等國內制造大廠。
2018年至今,外商、臺商撤資中國大陸的事件頻發。在中美貿易摩擦加劇的背景之下,關稅等政策的不確定性加劇,許多日臺韓廠商紛紛從中國大陸撤出制造業產能,加大在東南亞和印度等國家和地區的產能,以減少供應鏈的風險。
隨著而來的是國內大廠接盤,這也給國內大廠帶來新的機遇。對此,申萬宏源指出,雖然組裝業務的利潤很低,但是一旦成功接入“主流領域”的組裝業務,就可以反過來對更多的零組件取得更大的控制權,而零組件的利潤空間是較大的。
以蘋果公司的主要供應商為例,在此次可成科技和藍思科技的交易之前,已有多家臺商/外商出售大陸公司股權。比如,緯創集團將大陸的江蘇緯創和昆山緯新的100%股權出售給立訊精密及其股東立訊有限。根據公開資料顯示,緯創為iPhone第三組裝廠,份額約6%,遠低于富士康的70%的份額。申萬宏源電子研究團隊指出,立訊精密接手江蘇緯創和昆山緯新后,將切入iPhone EMS供應鏈,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近年來,受到政治因素和價格因素的影響,蘋果公司在全球的供應鏈格局變化較大。申萬宏源認為,蘋果當前的產業鏈布局主要做了兩手準備,一邊大力扶持中國大陸企業,改變了過去“臺場為主,陸廠為輔”的產業生態,以此打造專注于服務中國大陸這個巨大消費市場的產業鏈,也通過增大在中國大陸的經濟影響力來降低其在貿易戰中受打壓的風險;另外一邊,蘋果也在加速將產能轉移出中國大陸,向越南等地遷徙,以對沖中美摩擦下全球市場供應鏈面臨的風險。
目前,針對電子制造業的行業發展,有業內人士認為,在疫情的影響減小的情況下,最大的風險點依然是中美貿易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