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全球公認政策補貼力度最大的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卻不如其他國家。一邊是政府積極推動,手握重金懸賞制造企業,另一邊卻是市場遇冷,經過一年補貼試點,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僅1萬余輛,私人購買僅...
全球公認政策補貼力度最大的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卻不如其他國家。一邊是政府積極推動,手握重金懸賞制造企業,另一邊卻是市場遇冷,經過一年補貼試點,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僅1萬余輛,私人購買僅百余輛,與推廣目標相去甚遠。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秘書長董揚坦言,節能新能源補貼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為什么要補貼,因為不補貼新能源產業發展不了。銷量不夠大,正說明推廣新能源汽車是有難度的,才需要政府補貼。”對新能源汽車不能單純按量來要求,補貼目的是試點,通過補貼形成一定的市場,摸索批量生產、減少成本、使用維護的經驗,并不是數量越大越好。
業內人士認為,新能源汽車在2015年之前不可能有真正的市場,只是一個示范市場,是一個產品不斷改進的市場。事實上,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新能源車戰略缺少的不只是基礎設施的配套,亟待補課的地方還很多。據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技術專家分析,對于新能源汽車來說,電池技術是主要瓶頸,另外如何保證由電機系統組成的動力總成與整車匹配,也是亟待解決的技術問題。而在技術方面,相關引導政策的缺位現象比較突出。
長期來看,此政策效果可觀有限。主要原因有二:一方面,新能源汽車之所以未能得到市場認可,主要原因不在于政府補貼力度的大小,而在于新能源汽車本身的安全性和便捷性。受電池等核心零部件技術尚不成熟的影響,業內人士普遍認為,新能源汽車要想取得突破性進展,實現產業化還需要至少20年時間。
安全性是用戶擔憂之一。2011年4月11日下午,一輛眾泰純電動出租車在杭州營運時發生自燃事件。雖然官方至今尚未公布自燃的原因,但此事足以引發消費者對于電動汽車的擔憂。
便捷性也是消費者能否接受電動汽車的考慮因素。從現狀來看,中國還缺乏公共充電設施充電站,也缺乏家庭充電設施并非每個家庭都有獨立車庫。如果電動汽車在行駛過程中突然沒電,對于消費者來說,將是一件很麻煩的事情。
盡管不受限制發放牌照,近期熱議的免車船稅等優惠政策可以吸引部分消費者,可是如果新能源汽車本身的安全性和便捷性無法體現,這種吸力力也只能是短期的。
來源:一大把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