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不到的事情不代表不會發生。疫情發生以來,口罩成為“硬通貨”,今年過節不送禮,送禮就送N95的調侃也許并非夸張,“你搶到口罩了嗎?”代替“你吃了嗎?”,成為流行打招呼語。
是暴利之下必有勇夫,還是責任擔當使然?3月9日起,董明珠的微店賣起了口罩,上線5分鐘就有2萬人預訂,1小時后達到7萬。格力牌KN95口罩5.5元/個,一次性醫用口罩3元/個,每人限購1盒50個。3月16日,上汽通用五菱對外宣布,正式開放“五菱牌口罩”全國免費申領通道,預計本月發放超過600萬只口罩。
數據顯示,疫情至今,新加入口罩生產隊伍的企業近3000家企業,其中,不乏上汽通用五菱、格力、富士康這類大型企業,還有不少臨時“參賽”的中小企業。
“不務正業”還是“審時度勢”?
細數“不務正業”企業第一個當屬3M。
3M一家就占據了中國口罩市場90%的市場份額!作為世界500強,這個曾經以挖礦起家的公司起初并非一帆風順,甚至差點挖到破產。
令3M真正的騰飛則來自于一款研磨砂布。1907年,一位叫威廉·麥克奈特加入3M 公司。在他的帶領下,3M不僅于1914年創立了第一個實驗室,同年推出了第一個獨家產品——研磨砂布。幾年后又升級為干濕兩用的砂紙,成為3M公司歷史第一個拳頭產品,從此名聲大振。從研磨紗布開始,3M 從一家挖礦的作坊,變成了涉及家庭辦公、醫療用品、商業清潔、安全防護、電子通訊等眾多領域的跨國集團。
疫情發生以后,3M中國立即對包括防護口罩和護目鏡在內的個人防護產品采取分級供貨,優先滿足有確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地區的醫院與疾控機構。3M調配現有所有庫存資源,捐贈了包括80箱醫用口罩、1330箱防護口罩及洗手液在內的超700萬元疫情防控物資。
在我們熟知磨料磨具行業內,疫情期間,圣泉集團獲得了更多的關注。在疫情初期,圣泉集團決策層就敏銳判斷了疫情形勢, 1月22日起晝夜加班擴大原有的兩條KN95口罩生產線產能,從最初的日產不到1萬只,在不到5天的時間內快速擴大到3萬只。
目前,圣泉集團已擁有KN95口罩生產線3條,一次性平面口罩生產線10余條。從2月11日收購的第一條一次性平面口罩舊生產線到廠,到迄今為止的20多天時間里,圣泉集團緊急投資數千萬元,一次性平面口罩的日產能已經從0快速擴容到100萬只,為疫情防控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全球疫情爆發之時,經權威機構檢測,圣泉集團自主研發生產的一次性生物質石墨烯口罩通過美國FDA認證,獲得出口美國準入資質。
金太陽研磨更是發力口罩上游制造,其控股子公司金太陽精密為配合抗擊疫情需求,自主研發、制造出了全自動口罩生產設備。
資料顯示,金太陽在口罩機生產業務上是全程自產,自動化加工能力強,生產速度快,突破了“口罩生產設備瓶頸”中的“生產周期瓶頸”。金太陽在3月9日早間在回復深圳證券交易所關注函時透露,金太陽精密口罩機在手訂單共計114套,訂單金額5044萬元(不含稅),其中,已銷售25套,銷售金額1,065萬元(不含稅),占2019年度營業收入比例為2.82%,尚未對公司業績產生重大影響。
金太陽表示,在疫情結束口罩機市場需求恢復正常后,公司將把口罩機設備作為一個產品系列歸入公司正常的生產經營。
“口罩”真的人盡可做嗎?
機會總是稍縱即逝,但不是所有人都有機會。
對于普通人來說想跨界做口罩,談何容易?根據記者了解,如果要做醫用級別的口罩,需要先申請醫療器械生產許可證,而這個證的審批至少需要3個月,審批的前提條件是要配備10萬級無塵凈化車間,而光這個車間的裝修至少需要一兩個月。3個月之后,為時晚矣。
就算你有了資質,口罩機也是一個難題,一些不靠譜的口罩機生產廠家提貨時臨時加價,60萬的設備往往需要花160萬甚至更多才能買到。有分析認為,疫情當下,設備廠商主要聚焦于全自動口罩機生產,但受限于生產能力和生產周期,加價無貨、全款預定、交貨期翻倍的現狀短期內或難以扭轉。
有了資質,你也買到了口罩機,但是作為口罩核心用料的熔噴布又來找麻煩。“現貨醫用熔噴布,十噸起定量,要的速度下定……”最近很多人的朋友圈都有這樣的消息。從賣口罩轉向賣各種口罩生產的原材料,包括熔噴布、鼻梁條、額溫槍的傳感器等等也都不甘寂寞。熔噴布的價格漲一天一個價,從2萬元/噸,上漲到20萬元/噸以上,此后一路飆升,每噸40多萬元仍然供不應求,關鍵是還沒有貨。有錢買不到熔噴布,著實尷尬。
如此種種障礙,折騰了一遍,未必就能有個好的結果。所以,綜合上述,筆者認為,磨料磨具企業如圣泉集團、金太陽研磨、玉立集團等企業利用現有資源,在肩負疫情防控物資供應社會責任的同時增加企業利潤,值得尊敬和學習。但是,對于普通磨料磨具企業來說,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只有腳踏實地關注自身,修煉內功,積極謀劃,才能守得云散見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