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2月25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多項措施加大對中小微企業復工復產金融支持后,央行時隔一天落地具體部署措施。
2月26日,央行召開電視電話會議,部署金融支持中小微企業復工復產工作,央行黨委委員、副行長劉國強講話。會議認為,當前疫情防控正處在最吃勁的關鍵階段,支持配合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是金融系統當前的頭等大事,央行將認真貫徹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更加注重靈活適度的要求,為企業有序復工復產提供低成本、普惠性的資金支持,切實解決企業復工復產面臨的債務償還、資金周轉和擴大融資等迫切問題。
此次會議,央行再推支持企業復工復產新舉措,具體有以下三方面:
1、在前期已經設立3000億元疫情防控專項再貸款的基礎上,增加再貸款再貼現專用額度5000億元。其中,支農、支小再貸款額度分別為1000億元、3000億元,再貼現額度1000億元。
2、下調支農、支小再貸款利率0.25個百分點至2.5%。
3、2020年6月底前,對地方法人銀行新發放不高于LPR加50個基點的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允許等額申請再貸款資金。
支農支小再貸款此前多是地方中小銀行向央行申請,央行此次加大再貸款再貼現投放力度,旨在為地方中小銀行提供充足的資金支持,引導銀行加大對當地中小微企業的信貸支持力度。
此外,對全國性商業銀行和政策性銀行,25日的國常會同樣提出了相應的信貸投放要求,國有大型銀行上半年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同比增速要力爭不低于30%(此前目標是2020年全年同比增速不低于20%);政策性銀行將增加3500億元專項信貸額度,以優惠利率向民營、中小微企業發放。
防疫專項再貸款流程簡化 銀行先貸后借
2月初,央行設立3000億疫情防控專項再貸款,按照要求,專項再貸款只適用于銀行向名單內企業發放,而名單的制定則分為兩大類,一是由發改委、工信部等部委確定的全國性企業名單,另一類則是由湖北、浙江、廣東等10省份確定的地方性企業名單。
截至2月20日,發改委、工信部確定全國性重點企業876家,10個重點省市省級政府確定地方性重點企業共1082家。不過,這一名單也在不斷更新調整中,核心原則支持銀行向重點醫療防控物資和生活必需品生產、運輸和銷售的重點企業提供優惠利率貸款。
按照規定,3家政策性金融機構、工農中建交和郵儲銀行共計9家全國性大型銀行,以及10個重點省市特定地方法人銀行才能申請專項再貸款。一央行地方分支機構人士對證券時報記者透露,不同于以往再貸款的申請流程,此次銀行申請專項再貸款的流程是先貸后借,即銀行先向名單內企業發放貸款,再向央行保賬申請專項再貸款。這一流程的調整也是考慮到疫情防控相關企業的資金需求通常較為急迫,可以提高專項再貸款的投放效率。
專項再貸款的利率和銀行以此向企業發放的利率都非常低。按照規定,運用專項再貸款資金發放貸款的利率不能超過最近一次公布的一年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減100個基點,中央財政按企業實際獲得的貸款利率貼息50%,確保企業實際融資成本降至1.6%以下。
上述央行地方分支機構人士對記者透露,2月20號前,其所在地區銀行通過專項再貸款向企業發放貸款所執行的利率區間為1.65%-3.15%,2月20日后則為1.55%-2.55%。
此外,為擴大專項再貸款投放力度,六大國有銀行近日也被允許通過專項再貸款向10個省市的地方性名單內企業投放信貸。按照此前規定,9家全國性銀行重點向全國性名單內的企業發放貸款。不過,從專項再貸款目前的實際使用規模看,尚不足千億。
5000億再貸款再貼現支持中小銀行信貸投放
隨著企業復工復產和修復宏觀經濟的緊迫性日益凸顯,金融除了要保障疫情防控相關企業的融資需求外,支持中小微企業盡快復工復產也提上日程,央行最新推出的三項舉措全是針對這一訴求。
央行最新推出的貨幣政策措施從數量和價格兩方面向小微、三農特定領域精準滴灌。數量上,增加再貸款再貼現專用額度5000億元。價格上,下調支農、支小再貸款利率0.25個百分點至2.5%。
在資金用途方面,央行強調,再貸款再貼現資金要向重點領域、行業和地區傾斜,在現有支持領域基礎上,重點支持復工復產、脫貧攻堅、春耕備耕、禽畜養殖、外貿行業等資金需求,并加大對受疫情影響較大的旅游娛樂、住宿餐飲、交通運輸等行業,以及對防疫重點地區的支持力度。
民生銀行首席宏觀研究員溫彬表示,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的效果正逐步顯現。通過增加再貸款、再貼現,下調支農、支小再貸款利率,可以直接增加中小銀行低成本資金來源,提高中小銀行對中小微企業的信貸投放能力。
因自身抗風險能力本就弱,此次疫情對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沖擊較大,這類群體的融資需求也會隨之發生變化。
銀保監會普惠金融部主任李均鋒分析認為,受疫情影響,中小微企業的信貸需求會有三方面變化:
一是應急融資需求增加,只要在疫情之前是正常經營的企業,有這種應急融資需求,銀行是可以滿足的;
二是隨著很多小微企業陸續復工,資金需求會有所增加,3-4月份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信貸需求預計會有補償性的恢復;
三是已有貸款到期后,企業有續貸、展期的需求。
可以看出,央行增加再貸款再貼現投放規模并“降息”,主要是解決上述中小微企業的第一、二條信貸需求,為有新增貸款需求的企業提供低成本資金。
那么,對于上述第三條信貸需求變化,又有何應對措施?對此,李均鋒表示,銀保監會引導銀行對已有貸款適當續貸、展期,對于到期貸款簡化手續繼續辦理續貸,也可以延期還款,對全國大部分地區2020年6月底之前到期的貸款,銀行可以根據企業申請予以適當延期還款,6月底之前逾期還款的貸款不計罰息和不良貸款記錄,延期還款期間所產生的利息則由企業和銀行自主協商決定。
銀保監會首席風險官、新聞發言人肖遠企強調,銀保監會鼓勵銀行對疫情受困企業的貸款進行階段性的延期還本付息,但這項政策是有條件的:
一是能夠延期還本付息的企業必須是確實受疫情影響導致階段性經營困難;
二是企業要主動向銀行提出延期還款付息申請,再由銀行和企業雙方自主協商確定;
三是延期還款有一定期限,對2020年6月底以前到期的貸款,若受疫情影響可能需要延期還款或續貸的,銀行可以給予適當安排;
四是疫情過后,企業恢復正常生產經營一段時間后,若仍不能按期還款付息,則相關貸款要按照資產分類原則該計入逾期計入逾期,該納入不良就要納入不良。
央行新措施實際效果有待觀察
央行新推出的舉措旨在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切實解決企業復工復產迫切問題,但實際效果如何則有待觀察。
天風證券首席固定收益分析師孫彬彬表示,自從2014年3月創設支小再貸款以來,央行已經多次增加了再貸款、再貼現額度,不過,本次增加的5000億總額度為近年來最大。與以往不同的是,本次央行還額外提出“對地方法人銀行新發放不高于LPR加50個基點的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允許等額申請再貸款資金”。
“2019年底的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利率為6.75%,而同期LPR為4.15%,兩者相差260BP。如果按最新要求點差壓縮至50BP,就算支農、支小再貸款利率降低0.25個百分點,實際上也還是會顯著地壓縮中小銀行利潤。”孫彬彬稱,因此,如果沒有央行對中小銀行負債端進行額外呵護(如降準或降低存款基準利率等),中小銀行本身可能并沒有很強動力運用新增再貼現、再貸款去服務中小微企。
孫彬彬認為,考慮到中小銀行此前所面臨的流動性壓力和當前的疫情沖擊,自然無法離開對于央行的依賴,大概率還是需要央行進行流動性的支持,進一步降準(包括定向降準)的可能性在上升,預計年內應該至少還有兩次降準。同時,降成本也離不開央行引導,未來包括MLF利率在內的政策利率仍有調降可能。
中信證券研究所副所長明明稱,2020年貨幣政策首要目標還在于降成本,但降息需視實際利率情況而定、降準空間有限,仍然繼續推動利率市場化來降成本。總體而言,貨幣政策寬松的方向是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