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季度以來,受豬肉價格影響,CPI同比增速持續上行。在此背景下,針對供給端的政策調節至關重要。11月以來豬肉平均批發價格明顯回落,預計未來通脹壓力整體可控。
9月CPI同比增速近6年以來首次觸及3%的水平,10月進一步跳升至3.8%。與此相對應的是,PPI增速持續下行,連續4個月跌入負值區間;GDP季度同比增速更是下探至6%的歷史新低。豬肉價格無疑是本輪CPI快速上行的主因,能繁母豬存欄月度同比增速自2018年三季度開始加速下行,最新數據已接近-40%,由于該數據與豬肉價格具有顯著負相關關系,導致豬肉價格自去年三季度開始進入上行通道。而蔬菜、面粉等其他食品價格并無明顯上漲。
在政策層面應如何應對?2000年以來我國經歷了兩輪比較明顯的通脹周期,分別是在2006年至2007年以及2010年至2011年,豬周期啟動。盡管從豬肉價格的同比漲幅看,前兩輪豬周期與本輪基本相當,但通脹水平卻比當前高得多。主要原因在于前兩輪通脹上行背后的邏輯不僅是豬周期啟動引發的供給沖擊,還分別疊加了國際油價大漲引發的輸入型通脹,以及4萬億元投資引發的需求拉動型通脹。
在政策應對上,由于前兩輪通脹根源于供給沖擊疊加需求拉動,所以在政策層面也是從供給端和需求端兩方面著手。在供給端,出臺了一系列對能繁母豬補貼、生豬良種補貼等政策,激發養殖戶積極性;在需求端,央行緊縮貨幣,采取了加息、升準等措施。概括而言,前兩輪的政策組合表現為擴張供給和收縮需求。
本輪CPI同比增速上行是由豬肉單一品類供給沖擊所引發,同時疊加經濟增速下滑,這就決定了當前的政策組合為擴張供給和需求端的適度擴張。
首先,供給端的政策至為重要。9月以來,財政部、發改委、農業農村部、生態環境部、銀保監會等多部委相繼發布相關政策,通過對養殖戶給予補助、擴大育肥豬保險規模、規范禁養區劃定、加大金融機構對生豬產業的支持等方式,抑制豬肉價格上漲。數據顯示,豬肉平均批發價格已從11月1日的52.4元/公斤高位,回落至12月2日的42.53元/公斤。展望未來,預計供給端的相關政策仍將繼續推出并深入貫徹,豬肉價格及其引發的通脹壓力整體可控。
其次,在需求端,當前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逆周期調節的特征較為明顯,目的就是避免豬肉價格大幅上漲引發居民對其他消費品和工業品購買力的下降,進而形成CPI高企與經濟下行之間的惡性循環。近期也看到了一系列逆周期調節政策的出臺,包括央行先后下調MLF利率、逆回購操作利率以及LPR;疏通貨幣政策傳導,增強信貸對實體經濟支持力度;提前下達明年部分專項債新增額度;在穩投資的主旋律下,基建全面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