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碳化硅晶須為立方晶須,和金剛石同屬于一種晶型,是目前已經合成出的晶須中硬度最高,模量最大,抗拉伸強度最大,耐熱溫度最高的晶須產品,分為α型和β型兩種形式,其中β型性能優于α型。β型...
碳化硅晶須為立方晶須,和金剛石同屬于一種晶型,是目前已經合成出的晶須中硬度最高,模量最大,抗拉伸強度最大,耐熱溫度最高的晶須產品,分為α型和β型兩種形式,其中β型性能優于α型。β型較α型具有更高的硬度(莫氏硬度達9.5以上),更好的韌性和導電性能,抗磨、耐高溫,特別耐地震、耐腐蝕、耐輻射,已經在飛機、導彈的外殼上以及發動機、高溫渦輪轉子、特種部件上得到應用。 碳化硅是極端各向異性生長的晶體,是在碳化硅粒子的基礎上通過催化劑作用,沿面生長的短纖維晶體,目前生產方法主要有氣相反應法和固體材料法兩種,其中固體材料法更為經濟,更加適合工業化生產。
日本和美國對碳化硅的合成表現出很高的熱情,在降低成本和提高質量方面開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美國Ramsey等以稻殼種的無定型氧化硅為硅源(由燃燒碳化稻殼獲得),分別于粉碎的碳化稻殼和粉狀石油焦混合,燒結生產出碳化硅產品。日本Tanaka等經酸煮稻殼、除雜、碳化、燒結等步驟制得高純度碳化硅產品。另外,日本三井東壓公司、東海石墨公司、神戶制鋼所等單位也進行了相關的研究開發工作。
我國對碳化硅的合成研究工作起步較晚,1986年,中科院沈陽金屬研究所承擔國家“863”高技術項目,采用SiO2和炭黑反應的方法合成出碳化硅;1991年中國礦業大學和中科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也承擔了相關項目的研究開發工作,分別以稻殼為原料和炭黑與SiO2為原料合成碳化硅。目前已經形成了分別以炭黑加SiO2和稻殼為原料的2大列合成工藝,但目前還于實驗室研究階段。同碳化硅的生產一樣,其增強復合材料的研究工作也主要集中在美國和日本,哈爾濱工業大學、中科院沈陽金屬研究所、中科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清華大學等單位也開展了這方面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些重大的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