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印發的《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明確指出:“2019年7月1日起,重點區域、珠三角地區、成渝地區提前實施國六排放標準。”公開信息顯示,目前我國已有10多個省市發文明確了將于2019年7月1日起實施“國六”排放標準。“國六”標準的提前實施,在引發了新一輪汽車銷售大戰的同時,也倒逼我國汽車生產企業提前走上了轉型升級之路。
1、何為“國六”
執行“國六”標準已經進入倒計時。那么,何為“國六”?
所謂“國六”,是指我國發布的《輕型汽車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測量方法(中國第六階段)》。
我國的汽車污染物排放標準,一直都是借鑒歐洲汽車排放標準來進行制定。自上世紀80年代,我國就開始對汽車的排放進行檢測控制,頒布過眾多相關法律法規,包括《汽油車怠速污染排放標準》《柴油車自由加速煙度排放標準》《汽車柴油機全負荷煙度排放標準》等。
1999年,我國《汽車排放污染物限值及測試方法 GB14761-1999》正式頒布,它整合了國家此前發布的眾多排放標準,形成了排放限值和測試方法為一體的標準結構。該標準從2000年開始實施,自此我國汽車污染物排放標準進入了“國一”時代。
此后,我國機動車污染物排放標準逐步提升。機動車污染物排放相關標準逐漸按照“摩托車”“輕型車”“重型車”進行了劃分、重組。主要針對碳氫化合物(HC)、一氧化碳(CO)、氮氧化合物(NOx)、顆粒物(PM)來進行標定。
2001年,我國機動車排放標準開始正式實施第一階段(即“國一”)。經過18年的發展,我國先后實施了五個階段的排放標準,每個階段的平均“生命周期”也就3年多時間。而重點階段是實施第五階段(即“國五”)排放標準,有效促進了汽車行業技術升級。可以說,每一次排放標準的升級,都讓法律法規越來越嚴,也推動汽車產品品質上升一個檔次。
2016年12月23日,環境保護部發布《輕型汽車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測量方法(中國第六階段)》,自2020年7月1日起實施;2018年6月22日,國家質檢總局發布《重型柴油車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測量方法(中國第六階段)》,自2019年7月1日起實施。這標志著“國六”排放標準即將實施。
相較于“國五”排放標準,“國六”整體上嚴格了許多,主要包括:一是汽油車的一氧化碳排放量降低50%;二是總碳氫化合物和非甲烷總烴排放限制下降50%(國四到國五降低23%);三是氮氧化物排放限制加嚴42%(國四到國五降低28%)。
按照工信部所公告的“國六”排放標準來看,共分為兩個實施階段,即“國六a”和“國六b”。其中,“國六a”相當于國五到國六的過渡階段;而“國六b”才是真正的“國六”排放標準,其嚴苛程度甚至要高于有著“全球最嚴排放法規”之稱的“歐六”標準。
2018年6月27日,國務院印發《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行動計劃》)的通知。該《行動計劃》與“大氣十條”、《“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十三五”節能減排綜合工作方案》等相關專項規劃和政策規定進行了充分銜接,保持了工作的連續性,并在此基礎上增強了大氣污染防治任務措施的廣度、深度和力度。
《行動計劃》明確:“各地制定營運柴油貨車和燃氣車輛提前淘汰更新目標及實施計劃。2020年底前,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淘汰國三及以下排放標準營運中型和重型柴油貨車100萬輛以上。2019年7月1日起,重點區域、珠三角地區、成渝地區提前實施國六排放標準。推廣使用達到國六排放標準的燃氣車輛。”
目前,我國已有10多個省市發文明確,將于2019年7月1日起實施“國六”排放標準。
有關專家指出,實施“國六”排放標準的重要意義,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從以往跟隨歐美機動車排放標準轉變為大膽創新,首次實現引領世界標準制定,有助于我國汽車企業參與國際市場競爭,推動我國汽車產業發展;二是在我國汽車產能過剩的背景下,可以起到淘汰落后產能、引領產業升級的作用;三是能夠滿足重點地區為加快改善環境空氣質量而加嚴汽車排放標準的要求。
2、新一輪銷售大戰
眾所周知,“國六”被稱為史上最嚴格的排放標準。升級后的國六標準比國五標準對排放的標準嚴苛將近50%,對發動機技術的要求非常苛刻。但是,目前國內的汽車市場仍以國五車輛為主導,短時間內完成技術革新與產品迭代,對于車企而言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車企雖然已對“國六”排放標準做出相應動作,但是因為調整時間倉促,導致大量在售車型仍未能完成相應升級。
尤其是,2018年的那場“車市寒冬”的陰霾至今并未散去。從2019年一季度各大車企的財報來看,凈利潤幾乎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滑;其中不乏有長安、長城、廣汽集團以及上汽集團等知名車企。而“車市寒冬”所帶來的影響,最直觀的表現,就是庫存堆積。
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2018年1-6月,國內汽車產銷1405.77萬輛和1406.65萬輛,同比增長4.15%和5.57%,與上年同期相比,產量增速回落0.49個百分點,銷量增速提升1.76個百分點。其中乘用車產銷1185.37萬輛和1177.53萬輛,同比增長3.23%和4.64%,與上年同期相比,增速均有所提升。中國品牌乘用車銷售510.9萬輛,同比增長3.4%;市場份額為43.4%,較上年同期下降0.5個百分點。商用車產銷220.40萬輛和229.11萬輛,同比增長9.41%和10.58%,與上年同期相比,產銷增速呈一定回落。其中,輕卡銷售97.49萬輛,同比增長16.15%;中卡銷售10.09萬輛,同比下降4.67%;重卡銷售67.18萬輛,同比增長15.11%。
業內人士表示,在“車市寒冬”影響下,盡管借助“汽車下鄉”“增值稅下調”兩項重磅政策支撐,汽車行業自覺地作出了多次降價應對措施,但效果并不理想。面對依舊高企的庫存,唯有在終端優惠銷售上持續加碼幾乎是必然選擇。于是,新一輪汽車銷售價格大戰開啟。
4月27日,上汽集團率先吹響號角,豪擲30億元現金紅包,支持榮威和MG名爵“惠民換新”。尤其是在上汽集團公布的員工購車方案中,包括別克、大眾、雪佛蘭、斯柯達、榮威、五菱等全系品牌,員工購車直接降價幾萬到十幾萬不等,最高直接打6.5折。值得注意的是,上汽通用提供給在職員工的優惠車型全為國五版本,清庫存的用意不言而喻。
此后,吉利、長城、長安等主流車企都不約而同加大了優惠力度。特別是吉利針對國五車型推出的“億元紅包”活動中,部分國五車型綜合優惠最高達33000元,置換補貼最高達10000元,金融貼息最高達9000元。而隨著國六排放的全面實施,國五車型的售價會進一步下探。在這場以“救市”為根本的價格戰背后,是車企面臨車市蕭條的焦慮不安。
對于2019年的車市前景,目前市場預測偏悲觀。渤海證券日前在一份研報中表示,考慮到終端需求不足、經濟增長承壓以及中美經貿摩擦的背景下,2019 年汽車行業產銷增速仍面臨較大壓力,預計上半年壓力要高于下半年。
從不同車系角度看,日系汽車被看好。平安證券認為,從10年政策法規、5年技術路徑、3年戰略周期維度,日系汽車在2019 年仍然會成為行業主要增長引擎,份額有望提升;德系汽車受戰略轉型、美系汽車受品牌資源分布影響,份額預計持平;韓系汽車預計下滑。
根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發布的數據來看,2019年4月,汽車經銷商庫存預警指數為61.0%,環比上升5.7個百分點,同比上升6.47個百分點,庫存預警指數位于警戒線之上。這也是自2017年以來,同期庫存預警指數最高的一次。
業內人士認為,無論從行業政策、還是個人經濟問題考慮,在“國六”過渡期購買國五,尤其是對“剛需”的人來說,“抄底”國五是最好的時機。
3、倒逼轉型升級
毫無疑問,“國六”標準對于車企來說,是一場前所未有的挑戰。
有關專家指出,“國六”標準提前實施,也許是一件好事,能倒閉車企提前走上轉型升級之路。這是因為,在“國六”實施之前,車企比普通民眾會更早知道國六的相關規定和要求,也會更早地規劃國五庫存車輛以及開展對國六車輛的生產布局。
事實上,在人類歷史長河中,已經經歷了兩次交通能源動力系統變革,每一次變革都給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帶來巨大變化,同時也成就了先導國或地區的經濟騰飛。第一次變革發生在18 世紀60 年代,以蒸汽機技術誕生為主要標志,是煤和蒸汽機使社會生產力獲得極大的提升,開創了人類的工業經濟和工業文明,使歐洲各國成為當時的世界經濟強國;第二變革發生在19 世紀70 年代,石油和內燃機替代了煤和蒸汽機,使世界經濟結構由輕工業主導向重工業轉變,同時也促成了美國的經濟騰飛,并把人類帶入了基于石油的經濟體系與物質繁榮。
今天,當人類再次來到交通能源動力系統變革的十字路口時,就意味著第三次變革的到來。而第三次變革,就是將以電力和動力電池(包括燃料電池)替代石油和內燃機,將人類帶入清潔能源時代。在能源和環保的壓力下,新能源汽車無疑將成為未來汽車的發展方向。
發展新能源汽車是我國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早在2009年,我國首先在北京、上海、重慶等13個城市展開新能源汽車的示范。當時重點在公交、出租、公務、環衛和郵政等公共服務領域率先推廣使用;2010年,又增加了天津、廈門等12個試點城市。同時選擇6個示范城市,開始私人購買新能源汽車試點工作。借助中央和各地方的高額補貼政策,新能源汽車行業得以快速發展,技術水平和產品質量也在穩步提升。目前,我國新能源汽車的推廣城市已經達到88個。
我國也是最早啟動新能源汽車財政補貼政策的國家之一。自2013年至2015年,中央財政與地方財政合計補貼484.44億元,極大推動了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快速發展。根據新能源汽車的不同種類、不同續航里程,財政補貼的額度也不相同。在財政補貼政策的刺激下,我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在2009年以前不足500輛,到2015年底已經增長到了58.32萬輛。
2014年7月9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加快發展現代保險服務業,決定免征新能源汽車車輛購置稅。會議強調,發展新能源汽車是我國交通能源戰略轉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支持新能源汽車這一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對于實施創新驅動,促進節能減排和污染防治,拉動國內市場需求、培育新的增長點,實現產業發展和環境保護“雙贏”,具有重要意義。
以吉利汽車為例。近年來,吉利汽車通過深化實施精品車發展戰略,汽車產品已經進入了全面邁入精品3.0時代。憑借著高品質、高技術、高價值的精品車車型,吉利汽車全系車型款款爆款,款款熱銷,如轎車產品新帝豪、新遠景、博瑞,SUV車型博越、繽瑞和遠景SUV、遠景X3,均成為中國品牌各細分市場品質標桿和銷量王。
針對史上最嚴的“國六”排放標準的提前實施,吉利汽車秉承著“造每個人的精品車”的品牌使命,憑借最成熟穩定且最先進的驅動技術,吉利品牌已經完成了旗下全系列車型的國六車型的開發及量產。尤其今年剛剛上市的星越更是達到了最嚴苛的國六b標準,帝豪、遠景等車型的國六版本也已到店預售,近期即將全面換新上市。
像吉利汽車這樣在政府政策和資金的支持下,在科技創新支撐引領、巨大市場規模吸引、新的商業模式運作等共同作用下,我國涌現出了一大批新能源車企,它們通過加速推動新興技術與現有產業的融合,催生了以“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等為代表的產業發展新趨勢。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的有關報告認為,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正處于由導入期向成長期過渡的關鍵階段,在全球產業體系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也引領和加速了全球汽車電動化進程。
2018年上半年,國家先后發布《智能汽車創新發展戰略(征求意見稿)》《關于調整完善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的通知》《汽車產業投資管理規定(征求意見稿)》等行業政策,指導和支持汽車行業向智能化、互聯化、電動化、自動化方向發展。同時,國家實施降低整車及零部件進口關稅以及國六排放標準的提前實施,將進一步推動汽車行業加快轉型升級,不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實現持續健康發展。
2019年5月12日,在北京舉行的2019中國汽車發展趨勢與政策實施高峰論壇上,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有關專家分析稱,我國新能源汽車目前是產業轉型升級、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期和窗口期。伴隨著淘汰和資產重組,國內需求的進一步釋放,產業發展將進入新階段。
中國報告網發布的《2019年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分析報告——行業深度調研與發展動向研究》顯示,2019年1至3月,我國汽車產量完成633.6萬輛,同比下降9.8%;銷量完成637.2萬輛,同比下降11.3%。其中,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為30.4萬輛和29.9萬輛,同比增長102.7%和109.7%。
來自汽車產業界的分析稱,在能源和環保的壓力下,新能源汽車無疑將成為未來汽車的發展方向。如果新能源汽車得到快速發展,以2020年中國汽車保有量1.4億計算,可以節約石油3229萬噸,替代石油3110萬噸,節約和替代石油共6339萬噸,相當于將汽車用油需求削減22.7%。2020年以前節約和替代石油主要依靠發展先進柴油車、混合動力汽車等實現。到2030年,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將節約石油7306萬噸、替代石油9100萬噸,節約和替代石油共16406萬噸,相當于將汽車石油需求削減41%。屆時,生物燃料、燃料電池在汽車石油替代中將發揮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