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無線的工廠、實時監測并傳輸數據的生產線、與人協同工作的機器人……正在舉行的2019年漢諾威工業博覽會(工博會)上,5G(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的工業應用成為最熱門的話題之一。
業界人士認為,與消費領域相比,工業領域才是5G技術大顯身手的地方。5G將使現在的許多不可能在不久的將來成為可能,有望從多個維度塑造未來的工業生產。
未來工業的“神經系統”
在主辦方為本屆工博會專門設立的5G展廳,德國大眾公司展示了一條基于5G技術的微縮汽車組裝流水線。每個零部件經過流水線時,經5G連接的傳感器幾乎能做到實時監測并傳輸數據。與現有的隨機監測相比,這種生產方式的準確性和可靠性大幅提升。
德國知名光學設備制造商蔡司公司展示了最新的車身檢測系統:安裝在機械臂上的光學成像傳感器可對車身部件進行全方位掃描,傳感器處理并通過5G實時傳回的并不是簡單數據,而是信息量巨大的三維點云數據。該公司一名主管告訴記者,5G將使生產更加靈活、透明和自動化,同時提升了產品質量。
“5G就好比是神經系統,將感知傳導到人腦或電腦。”德國博世公司通信和網絡技術部負責人安德烈亞斯·米勒持類似看法。
米勒認為,從1G到4G,都是為了將人連接起來。而即將到來的5G時代,連接的不只是人,還包括一切事物。基于5G的互聯技術,是實現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關鍵。
德國西門子工業無線通信系統經理桑德·羅特門森預測,5G將有望應用在遠程控制、大規模無線傳感器網絡、移動機器人、自動導航、移動接入和維護等領域。
讓“柔性制造”成為可能
華為歐洲研究院工程師安雪莉說,在消費領域,人的容錯率高,手機打不通可一會兒再打。然而,在工業領域一個數據包出錯,整個生產流程可能因此停止。哪怕停止一分鐘,損失的金額可能就會以百萬美元計。低延遲、超高可靠5G技術的出現,終于能使工業領域邁入無線時代。
在本屆工博會上,德國博世力士樂展示了一個未來工廠的“樣板間”:車間內看不到走線,所有設備都通過5G連接,并互相“交流”。比如,機器人抓取物品后可實時判斷載具位置,并將物品置于載具上,載具將物品在不同操作平臺之間移動,數臺載具同時在車間移動,互不干擾,在有人接近時立即停下來。
現場工作人員介紹說,車間走線的規劃和施工往往需要較長周期,耗資不菲。一旦要改變生產,調整線路就將成為一項大工程。而“工業4.0”時代恰恰強調的是“柔性制造”,即根據客戶需求進行小批量定制化生產,針對市場變化快速精準地調整生產線。換言之,5G讓“柔性制造”成為可能。
與傳統工廠相比,無線工廠還可大幅降低工廠維護成本,降低能耗。據博世工作人員介紹,5G技術已經在德國紐倫堡的工廠里運用,生產成本節省了約30%。
讓人機更好地協作
人機協作機器人是本屆工博會上的“人氣”展品。與傳統工業機器人不同,協作機器人強調機器與人協同工作,強調機器的交互性、靈活性與安全性,需要機器具備強大的數據處理能力和傳輸能力。而要讓機器人變得更加聰明和敏捷,離不開5G的支持。
據日本知名機器人生產商發那科公司的工作人員介紹,5G技術能賦予機器人全新能力,如當一個機器人學習到一種新技能后,它能幾乎實時將這項技能“教給”車間內的其他“伙伴”。
華為5G無線系統設計負責人約瑟夫·艾興格認為,現在每個機器人終端都有人工智能能力,但這也意味著系統復雜,成本高,維護也麻煩。而在高可靠、低延遲通信的5G時代,用一個設備就可以控制車間中的所有機器人,讓運行和維護變簡單。
如果說5G是未來工業的神經網絡,那么人工智能就將是大腦。業界人士認為,5G勢必會與人工智能結合,屆時數據安全將成為一個巨大挑戰。一些專家建議,5G云端只整合人工智能最需要的數據,而用戶有權自行決定是否把其他數據也保存到云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