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971年出于的莒南縣大店鎮街疃村中共學員張玉和,現為該村黨支部書記,大店鎮商會副會長,第七屆縣政協委員,莒南縣第五、六屆十大杰出青年。八十年代,被貧窮逼急了的張玉和為了探尋一條致...
1971年出于的莒南縣大店鎮街疃村中共學員張玉和,現為該村黨支部書記,大店鎮商會副會長,第七屆縣政協委員,莒南縣第五、六屆十大杰出青年。
![](/attachments/images/20110615/062101.jpg)
八十年代,被貧窮逼急了的張玉和為了探尋一條致富路,支鎮上的油石廠賒了滿滿一提包砂輪油石,背著這些砂輪油石,邁出了落后的村莊,成為村子里第一位外出做磨具生意的人。
1999年6月,他用5間破房,3臺舊設備撐起了一個小小的工廠,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國內市場,張玉和憑借誠信的經營,過硬的產品質量,迅速占領了國際國內市場,特別是公司生產的“玉和”、“砥研”牌系列產品遠銷歐美及東南亞國家。其中,“玉和”磨具被評為山東省著名商標。隨著市場的擴大,企業也由作坊式工廠發展為現代化公司。
2007年下半年,莒南縣委縣政府針對污染嚴重、規模小的企業進行了集中整治,提出了節能降耗,做大做強磨料磨具產業的要求,張玉和二話沒說,高薪聘請了技術人員,花巨資對原有的生產設備和窯爐進行淘汰和改造。他率先拆除了落后的燃煤倒焰窯,投入180萬元修建了一條長100米、寬1.6米的電腦數控燃氣隧道窯。這不僅節約了能源,解決了污染問題,且為做大做強磨料磨具企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004年底,張玉和當選為街疃村黨支部書記,該村有2200多人口,經濟基礎比較薄弱,村情也比較復雜,張玉和及兩委人員首先從群眾關注的土地問題入手,接著,因地制宜調整產業結構,鼓勵農民發展現代高效農業,以增加農民收入,先后組織黨員干部和群眾到壽光、臨沭等地參觀學習各種技術截止2011年上半年全村已經發展各類蔬菜、草莓大棚200多個。針對該村位于省府舊址和天馬島兩大景區之間的有利位置,先后流轉土地600余畝用于積極引導廣大干部群眾發展現代旅游觀光農業。
凡認識張玉和的人都知道他有一句口頭禪,“自己富了不算富,鄉親都富才算富”,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幾年來,他先后安置農村剩余勞動力200多人,年薪都在萬元以上。每年向國家納稅100多萬元,先后捐款10萬元用于村隊集體公益事業,捐款近1萬元支持鎮敬老院建設。
在事業發展的同時,張玉和也為自身贏得了輝煌業績和榮譽。他當選為第七屆政協委員,先后被市、縣、鎮各級黨委政府授予“爭當沂蒙社會主義事業優秀建設者”、“莒南縣首屆十大青年民營企業家”、“優秀共產黨員”等稱號。
來源: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