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江蘇等地明年工作有新的共同的目標——高質量發展。
此外,浙江等多地正在研究高質量發展的指標體系,用于基層市縣的經濟發展考核。全國也有望制定相關考核標準。
2017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必須加快形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指標體系、政策體系、標準體系、統計體系、績效評價、政績考核。
據了解,目前各地已經有不少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的版本,將科技研發強度、居民收入等納入指標內容。
濟南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俞憲忠指出,現在經濟下行壓力大,很多發展方式有問題,比如過去政府部門和企業儲蓄占GDP(地區生產總值)份額大,居民儲蓄份額小,這導致消費動力不足。
“未來要促進經濟持續增長,需要增加居民收入,也就是經濟增長蛋糕要多切給居民。居民收入應該是高質量發展的指標。”俞憲忠說。
高質量發展指標有哪些?
湖北和江蘇在研究明年經濟預期目標時,均談到了高質量發展問題,更多省份已經或正在研究高質量發展的指標體系。
湖北今年11月公布了《湖北省高質量發展評價與考核辦法(試行)》,考核的內容有22項,包括服務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研究與開發(R&D)經費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民間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比重、財政口徑政府債務余額占地方綜合財力比重、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地表水達到或好于Ⅲ類水體比例、市州空氣質量優良天數占比等。
其中,空氣和水等方面的指標權重是3%,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的指標權重是6%。
國杰老教授科學技術咨詢開發研究院黃朗輝指出,空氣和水的指標設定,顯然是要考慮環境污染的影響,研發投入強度(研究與開發(R&D)經費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指標反映創新能力。有些指標也要具體分析,比如一般發達國家服務業比重大,所以湖北考核服務業比重指標。但是如果工業化沒完成,特別是很多西部地區,制造業比重仍很大,不能過分考核服務業比重指標。
江蘇今年公布實施了《全省和設區市高質量發展監測評價指標體系》,有經濟發展、改革開放、城鄉建設、文化建設、生態環境、人民生活六大類高質量40項指標。其中經濟發展高質量共包括“三新”經濟增加值占GDP比重、金融支持實體經濟水平、園區經濟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等指標。
江蘇《設區市高質量發展年度考核指標與實施辦法》提出的指標還包括營商環境指數、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整治達標率等。
中國社科院經濟所經濟增長室研究員袁富華指出,各地制定高質量發展指標應該有差異,中部省份可以對標東部發達省份,東部省份可以對標一些發達國家或地區。
各地將用于基層考核
根據了解,各地制定高質量發展指標,用于基層考核,為當地經濟走向高質量發展提供路徑。
12月4日,湖北省政府工作務虛會指出,要科學謀劃明年工作,確保明年開好局、起好步,奮力開創高質量發展新境界。要牢牢把握推動高質量發展這個根本要求,牢牢把握改革開放這個根本動力,確保方向不偏、重心不移、步調不亂。
12月5日,江蘇省政府常務會議提出,江蘇處于推動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的關鍵時期,深刻把握真抓實干實現預期目標的明確要求,更加自覺地扛起使命責任,采取有力舉措,穩中有進、穩中有為,奮力推動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加快建設“強富美高”新江蘇。
8月16日至17日,江蘇省委常委、無錫市委書記李小敏主持召開會議,貫徹落實江蘇省委省政府關于高質量發展考核要求。會議上,各責任單位逐一匯報了相關監測評價考核指標和重點考核內容的現狀、經過努力今年可達目標、下半年及今后推進工作的措施,并提出意見建議。李小敏與各責任部門和市(縣)區逐個梳理指標,逐個明確牽頭領導、相關部門和板塊的責任,逐個細化工作目標和任務,全面推進各項考核要求落實。
袁富華認為,各地制定高質量指標應該考慮目前經濟大勢,如果經濟處于上升期,杠桿率提高可以促進經濟增長,但如果經濟處于下行期,杠桿率提高則增加經濟風險。高質量發展核心是要提高生產效率,具體到企業的話,核心是生產工藝標準要提高。
今年7月5日,浙江省政府舉行專題會議,聽取并研究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編制工作。會議指出,制定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是對未來5年浙江省經濟發展戰略取向的量化細化,指標設定和評價考核,注重引導各地圍繞實現經濟平穩增長和質效提升的互促互進,加快提高發展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綠量”。
俞憲忠指出,實施高質量發展有些指標繞不開,比如科技進步、居民收入、生態環境等。要促進經濟有活力,民企投資發展很重要,很多地方將民企發展作為重要指標,這值得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