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發展探新路
上半年,廣東“四上”企業中,第三產業就業人員同比增加72.23萬人,增長12.2%,遠超整體增速。其中,規上服務業就業人員增長最為迅猛,同比增長16.2%。
今年3月底,考研失敗后,中山大學應屆畢業生麗麗開始找工作,并且“一門心思”只投互聯網企業。麗麗說,這一過程還算順利,崗位不少,她在17天內就拿到了兩家企業的offer,最后去了其中一家互聯網企業。
這是上半年廣東省畢業生就業的一個縮影。多項數據綜合表明,上半年廣東就業增長平穩:全省城鎮新增就業72.73萬人,二季度城鎮登記失業率2.41%,遠低于全國的4.8%;“四上”企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質等級建筑業企業、限額以上批零住餐企業、國家重點服務業企業等四類規模以上企業的統稱)就業人員同比增加35.83萬人,同比增長1.7%,八成行業增員。
平穩背后,上半年廣東“四上”企業的就業結構還呈現出多層次優化態勢。這主要表現在:第二產業減員,第三產業大幅增員,其中服務業增員最多;其次,產業內部,中高端工業就業人員比重提升,高技術服務業就業人員快速增加;同時,民營經濟的就業主體地位進一步鞏固。
換言之,服務業與民營經濟成為廣東省創造就業崗位的“生力軍”。這一變化趨勢,事實上也與上半年廣東整體經濟結構的優化方向一脈相承。
不過,珠三角地區仍然集中了大部分就業,并且上半年增員,而欠發達的粵東、粵西和粵北不僅占比低,還出現幅度不小的減員。分析指出,粵東、粵西和粵北第三產業發展不快,導致就業人員吸納能力較弱,下一步需加快優化投資環境、引進重點項目等,以推動區域協調發展。
高技術服務業就業強勁
上半年,全國城鎮新增就業752萬人,創近年新高。同期,廣東的城鎮新增就業72.73萬人,約占全國10%。二季度末,廣東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41%,同比下降0.03個百分點,也遠低于同期全國4.8%的平均水平。
廣東省統計局數據進一步顯示,上半年,該省“四上”企業就業人員同比增加35.83萬人,同比增長1.7%,增幅比一季度提高0.1個百分點。
這背后,第三產業的拉動作為最為突出。上半年,廣東“四上”企業中,第三產業就業人員同比增加72.23萬人,增長12.2%,遠超整體增速。其中,規上服務業就業人員增長最為迅猛,同比增長16.2%。
廣東省統計局也指出,上半年廣東規上服務業企業就業人員增量為全省“四上”企業就業人員增量的1.7倍,成為“四上”企業就業增長的主動力。
此外,服務業中又以高技術服務業就業人員增勢最強勁,上半年廣東全省規上高技術服務業就業人員同比增長17.9%,所占比重也有提升。
作為對比,上半年廣東“四上”企業中第二產業就業人員同比下降2.3%。由此,也使得上半年二產就業人員占全部“四上”企業就業人員比重下降2.9個百分點,而三產則是相應提高2.9個百分點。
數據還顯示,上半年廣東“四上”企業中制造業減員最多,同比減少51.91萬人。不過,這背后也并非是簡單減員,而是伴隨著結構變化:規上高新技術制造業就業人員占規上制造業就業人員比重同比提高1個百分點。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也注意到,上述無論是第三產業就業強勢增長,還是工業和服務業內部就業結構的高端化,均折射出上半年廣東經濟整體轉型升級。
從產業結構來看,上半年廣東第三產業增速達8.2%,對經濟增長貢獻率接近6成,堪稱經濟增長的“壓艙石”。
工業方面,上半年廣東的先進制造業、高技術制造業也在增加值、投資、占比和利潤等方面的增長上表現突出,與就業走勢呼應。一個細節是,上半年廣東六大高耗能行業的就業人員占規上工業就業人員比重同比下降0.5個百分點。與之對應,這六大高耗能行業上半年投資也同比下降了3.9%。
廣東省經信委有關人士分析,廣東工業正從粗放發展進入調整階段,一些不符合方向的行業勢必逐步淘汰,這也表現為對要素的吸聚能力開始減弱。
暨南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劉金山進一步分析,廣東經濟已逐步進入服務業驅動力越來越強的發展階段,但這一過程中,工業與服務業并非完全割裂。許多制造業產業隨著產業鏈不斷拓展,進階為生產性服務業,由此構成支撐廣東實體經濟發展新動能,也創造出更多更高端就業機會,這也是廣東優勢。
事實上,上半年廣東就業增長較快的產業,不少即為生產性服務業,如電子商務服務同比增長60.6%;研發與設計服務同比增長27.7%等。
區域就業失衡求解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進一步梳理數據還發現,上述就業結構與經濟結構聯動優化的過程中,一些就業吸納能力強的產業也開始清晰浮現。
廣東省統計局數據顯示,全省納入“四上”企業統計范圍的16個行業門類中,有13個行業增員,也即約八成行業的就業人員增加。
其中,增員較多的包括: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增加18.85萬人;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加12.06萬人。而從增速來看,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同比增長達23.9%、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同比增長28.6%。
此外,采礦業,制造業及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三個行業門類則不同程度減員。這也呼應了上述“二產減、三產增”的走勢。
這一結構優化過程中,一些優勢產業確也正依托自身較高的待遇水平、較多的發展機遇、較大的發展空間和較好的創新土壤,大量吸聚人才。
“從我的感受來看,創新型企業的招聘確實不少,有的科技企業一口氣就招聘數千人?!睆V州應屆畢業生陳紫瑤說,她最后選擇了一家互聯網巨頭。
今年從中山大學研究生畢業的吳非,則選擇了華為。對于原因,他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一是看中這家公司的高成長性;二是考慮電子通訊行業發展空間巨大;三是薪酬待遇和今后的發展體系都比較有優勢。”
民企作為就業崗位的主要來源在數據中亦有體現,截至6月末,廣東“四上”企業就業人員中,民營經濟就業人員同比增長4.6%,占比達71.1%,同比提高2.1個百分點。與之對應,上半年廣東民間投資完成同比增長10%,占全省固定資產投資60.1%。
需要指出的是,盡管廣東的就業結構呈現出上述諸多向好優化的態勢,但仍伴隨著隱憂。這其中,最為突出的問題是區域失衡。數據顯示,截至6月末,珠三角“四上”企業就業人員占全省85.2%,而東翼、西翼和北部山區僅分別占6.2%、3.7%和4.8%。并且,上半年珠三角同比增加73.49萬人,其余的三個區域卻同比分別減少23.61萬、7.74萬和6.31萬人。
廣東省統計局表示,這一問題是“當前廣東‘四上’企業就業中值得關注的問題”,主要原因是粵東、粵西和粵北地區的“第三產業發展不快,就業人員吸納能力較弱”所致。
吳非就坦言,他從2017年9月份開始找工作的時候,就將目光牢牢鎖定在珠三角地區,更準確來說是廣州、深圳和東莞三個城市。
對此,廣東省統計局提出,需加快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包括要以粵東、粵西和粵北基礎設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帶動有效投資,優化投資環境,引領重點項目尤其是先進制造業、高技術服務業落地、扎根,帶動就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