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流不息的長江,不僅風景優美,也是中國的經濟大動脈。即日起,揚子晚報開設“大江奔流——來自長江經濟帶的報道”欄目,講述長江新故事、探尋長江新變化,全景展現在新發展理念的指引下,長江經濟帶正在進行的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實踐。
在南京江北新區,有一家純正“德國血統”的研發機構——中德智能制造研究院。它是2016年6月在中德雙方總理的見證下,由江北新區與德國工業4.0的核心應用研究機構Fraunhofer(弗勞恩霍夫協會)合作設立的。昨天,揚子晚報記者走訪研究院并采訪了專家,了解了這兩年來研究院的成績以及未來的規劃。
自動采摘黃瓜機器人問世
在江北新區孵鷹大廈,中德智能制造研究院的辦公點,個子很高,帥氣儒雅的德方院長托馬斯·克諾特(Thomas Knothe)博士、教授接受了揚子晚報記者的采訪。
2011年,德國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工業4.0”的概念被首次提出,并被列入國家戰略。無獨有偶,中國于2015年啟動實施《中國制造2025》國家戰略。談及“德國工業4.0”和“中國制造2025”的異同,托馬斯教授表示:“中德兩國的國家戰略是吻合的,但也有小的區別,德國‘工業4.0’戰略側重于客戶的個性定制產品的生產,更多的考慮整體概念、方法、工程,‘中國制造2025’則更側重于提高生產力,強調引入新的技術來提升制造業的自動化水平。”另外,推行機制也不同,德國主要由產業界的協會來驅動;而中國是自上而下政策的執行,政府主導的成分更多些。
托馬斯教授分析說:“兩國之間可以求同存異,開展包括兩國政府主導的科研項目的合作、協會的合作以及各企業的合作。”
提及“智能制造”,許多人認為距離現實生活太遠,而事實上已經有了很接地氣的應用。托馬斯教授舉例說,德國技術將在中國得到應用,比如德國開發了可以為農戶自動采摘黃瓜的機器人方案,中國企業則更多希望開發自動采摘蘑菇與其他菌類的技術。
為什么落戶南京?托馬斯教授說,這是在考察了北京、上海、成都、青島之后做出的決定。一方面作為制造業大省,江蘇存在很多機會;另一方面,江蘇省政府非常歡迎和重視科研機構進駐。而最終選址江北新區,主要看重它是新設立的國家級新區,有發展前景。
為南京企業注入“智能內核”
兩年來,德國“工業4.0”戰略和中國的“中國制造2025”國家戰略在這里完美融合。中德智能制造研究院幫助很多傳統制造企業進行了智能化的改造,南瑞集團就是其中之一。據介紹,研究院和南瑞簽訂了一個戰略合作協議,如今已有好幾個項目落地。
“我們為南瑞做方案速度快,一般咨詢公司要半年,我們3個月。”研究院技術總監鄭堃說。利用工業4.0柔性制造理念,打造智能產品的完整智能化車間,減少人工的投入,降低成本。據悉,除南瑞以外,中德智能制造研究院還為大全集團等四五家南京企業注入“智能內核”。
“去年智能機器人大會,我們展示了機器人打磨瑪莎拉蒂漆面,表面形狀不規則,一般是人工拋光打磨,我們的機器人可替代人工,精度很好。”鄭堃說,不需要修改編程,因為機器人可以根據“服務對象”的變化而改變工作路徑,例如不久前打磨了一座60米高的佛像。另一個案例是一人高的貔貅,過去打磨前必須先花一周時間掃描,而他們的“立反饋”傳感器只需半天即完成打磨。鄭堃還透露,高鐵、動車表面也有打磨需求,有望接到訂單。
在德國也要建立研發中心
據介紹,該研究院將通過整合智能制造展示、培訓和應用為一體的三合一平臺,打造江蘇智能制造的標桿。最新進展是:應用中心目前已投入運行;培訓中心基礎設施建設與裝修已完成。展示中心目前正在進行設備招投標采購等籌備工作,后期將進行設備調試工作。展示中心和培訓中心暫定于明年4月份投入運行。
在“中德”的規劃中,他們不僅要為江蘇的制造企業提供技術服務,還致力于為全國的制造企業提供先進服務。據介紹,研究院將利用中德雙方技術、管理經驗,協助政府和主導產業的參與者實施智能制造解決方案,輻射并帶動長三角地區乃至全國智能制造相關產業的轉型升級,并在全國開設分支機構。此外,研究院還規劃在德國也建立“中德智能制造研究院創新研發中心”,鞏固中德技術合作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