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1”新政波及面廣、來勢迅猛,被稱為史上最嚴的光伏管控政策。自新政下發以來,企業在承受國內市場震蕩的同時,也在焦灼地等待戶用政策盡早下發。國際上,美國、印度、歐盟光伏貿易戰并未止戈。“內憂外患”下,光伏企業的近況如何?
新政出臺逾2個月 光伏企業眾生相
在新政出臺后的一周,呼天搶地、求解釋、討說法的企業不在少數,隨著時間的推移,企業的情緒漸漸平穩下來,而關于戶用市場留了口子的消息也一直讓企業們存有希望。然而,轉眼已經過了2個多月,這廂戶用政策仍未出臺,那廂個別企業已經支撐不住,破產、討薪事件接連爆出,市場慘烈程度可見一斑。
市場驟緊,補貼下調的另一大影響是光伏產品價格大幅下降,據統計自5月31日以來8周內,多晶硅菜花料均價由120元/kg降至80元/kg上下,致密料均價由130元/kg降至90元/kg左右;多晶硅片均價由4.2元/PC降至3.1,單晶硅片由2.9元/PC降至2.4。
數據來自 PV InfoLink
受此影響,6-7月硅料、硅片企業已有大規模產能退出。據硅業分會統計,1-5月份國內多晶硅月均產量在2.43萬噸,從6月份開始大幅下降到1.91萬噸,7月份國內多晶硅產量繼續降至1.86萬噸。部分硅片、組件企業開始關閉部分產線,甚至放假停產。
此外,為緩解資金壓力,一些光伏企業開始出售光伏電站資產,以下為粗略統計6月以來出售電站的企業。
貿易戰接連打響,國外市場不樂觀
在光伏新政出臺后,部分企業寄希望于國外市場,以求緩解發展壓力。如今看來,國外市場并不如預期的那般風景獨好。
7月30日,印度財政部稅務局正式宣布,對中國、馬來西亞及其他已開發國家的太陽能電池(無論是否封裝為組件)征收25%的保障性關稅,第二年前6個月為20%,后6個月稅率降至15%。
印度是我國光伏組件最大的出口國,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出口印度組件超過9GW,市占率約為9成。根據中國機電商會的數據,2018年1-5月,我國出口至印度的電池片共594MW,占比為23.6%,出口至印度光伏組件規模3039MW,占比18.9%。
如今印度光伏關稅已經塵埃落定,短期內中國輸往印度的組件價格必須下跌至成本線來維持競爭力,這對于中小型企業而言壓力更大。
此外,印度還對來自中國、馬來西亞、韓國、泰國和沙特的太陽能組件進口EVA密封材料發起了反傾銷調查,7月19日舉行了口頭聽證會,相關結果暫未公布。
美國可謂是我國光伏業的老對頭,近年來對我國光伏貿易戰從未停歇,除了雙反之外,美國又先后發起了“201”調查和“301”調查。根據“201調查”,美國對進口光伏產品征收高額關稅(4年),首年稅率為30%,隨后每年降5%,至2021年稅率將為15%。
6月份,美國發起了“301”調查,對我國出口至美國500億美元的商品征25%的關稅,征收產品名錄分為二批,在第二批產品中涉及了光伏組件產品。
此前,美國對我國的光伏貿易戰集中在電池組件端,前不久外媒報道美國將對進口光伏逆變器產品征收10%的關稅,近日有消息稱這一稅率將提升為25%。
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光伏專委會張森秘書長表示,此次征稅是否涉及光伏逆變器現在仍不確定,但是情況不容樂觀。美方7月24日曾聲稱擬將對華加征關稅的商品提升至5000億美元,這幾乎囊括了中國全部的對美出口。一旦實行,逆變器產品也在劫難逃。
歐盟目前適用于中國光伏進口商的最低價格承諾(MIP)將于今年9月3日到期,最新消息,一份新的MIP承諾審查請求已提交至歐盟委員會,該請求可能會導致現有的反傾銷和反補貼稅在9月3日后延期。
而在7月份,美國與歐盟達成了一系列協議,雙方還同意努力降低貿易壁壘,甚至向零關稅的方向努力。張森認為,此次歐盟與美國的聯合,不排除歐盟將延長MIP。
近年來我國光伏行業遭受的貿易摩擦 ,圖片來自中國光伏行業協會
“5˙31”新政,帶來了我國光伏行業的新一輪洗牌,同時也為光伏企業敲響了警鐘。那些看中短期利益妄圖賺快錢的企業終將走不長遠,依靠價格戰獲取市場份額更不是長久之計。
在市場布局上,全球化戰略更為穩妥。據了解,當前許多一線企業采取在海外建廠等措施,某種程度上可以削減貿易壁壘帶來的傷害。以前不久執行的印度光伏保障關稅為例,協鑫集成、天合光能、正泰新能源、隆基股份等早就在印度建廠的企業便可不受保護稅的影響,繼續獲得在當地的成本優勢。
在“平價上網”提速的現狀下,技術的進步將成為企業角逐的重點。技術儲備將成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