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財政通過“增材制造與激光制造”國家重點技術專項,支持符合條件的增材制造工藝技術、裝備及其關鍵零部件研發,研究將符合條件的增材制造納入“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支持范圍。
小杯子、小拉鏈、小化妝盒、義齒牙托、城堡模型……在中國增材制造產業發展高峰論壇會場外,一臺3D機打印出來的各種模型讓人眼花繚亂。“增材制造又叫3D打印,現在的3D打印技術,只要你能想到的都能打出來。”近日在陜西渭南論壇現場,記者聽到最多的就是這句話。作為“中國制造2025”重點發展領域,經過近幾年的努力,我國在增材制造領域取得了長足進展。但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與會者認為,未來我國增材制造產業發展離不開政策支持,財政政策將在其中發揮關鍵性的作用。
增材制造產業發展勢頭迅猛
“3D打印實現了制造從等材、減材到增材的重大轉變。”山西增材制造研究院有限公司工程師羅偉告訴記者,減材加工工藝主要指切、銑、磨等;等材加工工藝以鑄、鍛、焊等為代表;3D打印則是增材制造技術,以數字模型為基礎,將材料逐層堆積制造出實體物品的新興制造技術,可以一次制造任意復雜的零部件。
由于改變了切削、組裝等加工模式,減少了加工工序,3D打印能大大縮短新產品、新工藝的開發成本與周期。以發動機缸蓋為例,傳統砂型鑄造、工裝模具設計制造周期需要5個月,而利用3D打印技術可以在1個星期內整體成型出四氣門、六缸發動機缸蓋砂型。
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學教授盧秉恒說,3D打印能為“雙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搭建平臺。從創新的角度講,3D打印能夠實現對產品、裝備創新升級。據他介紹,目前發達國家航空發電機和航天發動機所用的1/3以上的零件都由3D打印完成。如美國通用公司通過3D打印技術,把原來2個噴油流道變成3個噴油流道,為公司創造了400多億美元的經濟效益。
“從大眾創業的角度講,3D打印更是大有可為。”盧秉恒介紹說,2014年,美國通用公司挑戰3D打印,將飛機的一個零部件公開讓創客設計。在收集的700多個方案中,第一名只用了1/6原始結構的重量就完成了全部測試。設計者是一個19歲的年輕人,方案卻超過了通用公司的資深專家。
“3D打印體現了信息技術與先進材料技術、數字制造技術的密切結合,是我國制造業升級發展的重要方向。”工信部賽迪研究院裝備工業研究所所長、《國家增材制造產業發展推進計劃(2015-2016年)》(以下簡稱《推進計劃》)主要起草人左世全在發言時表示,3D打印能有效降低產品開發成本,縮短新產品開發周期,有助于改變我國制造業長期處于價值鏈低端的不利局面。
“有鑒于此,我國把增材制造產業列為‘中國制造2025’的發展重點。”據他介紹,2015年,工信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聯合印發了《推進計劃》。《推進計劃》發布以來,行業企業發展增材制造產業的積極性得到了極大提高,研發生產投入大幅增長,一批關鍵技術得到突破,裝備性能顯著提升,應用領域日益拓展,生態體系初步形成,涌現出一批骨干企業,形成若干產業集聚區,基本形成了以環渤海地區、長三角地區、珠三角地區為核心,以中心部地區為紐帶的產業發展格局。
“目前,我國3D打印已在航空航天、汽車、生物醫療、模具制造、文化創意等領域得到初步應用,產業規模增長很快。”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副院長王鵬表示,據中國增材制造產業聯盟統計,2016年我國增材制造產業規模已達80億元,2017年產業規模有望突破100億元。
“然而,與德、美等發達工業國家相比,我國增材制造產業目前仍存在關鍵技術滯后、創新能力不足、專用材料性能亟待提高、高端裝備及零部件質量可靠性能有待提升、應用廣度深度有待提高等一系列問題。”左世全說,為此,工信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等12部門于去年12月聯合印發了《增材制造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17-2020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推進我國增材制造產業實現快速健康持續發展。
財政政策助力我國增材制造產業健康發展
“12部門聯合印發的《行動計劃》表明,國家高度重視增材制造產業。”作為《行動計劃》主要起草人的左世全對此感觸頗深。
《行動計劃》提出,增材制造產業到2020年要實現五大目標:一是產業保持高速發展,年均增速在30%以上,2020年增材制造產業銷售收入超過200億元。二是技術水平明顯提高,突破100種以上滿足重點行業需求的工藝裝備、核心器件及專用材料。三是行業應用顯著深化,開展100個以上試點示范項目,在重點制造(航空、航天、船舶、核工業、汽車、電力裝備、軌道交通裝備、家電、模具、鑄造等)、醫療、文化、教育等四大領域實現規模化應用。四是生態體系基本完善,形成完整的増材制造產業鏈,計量、標準、檢測、認證等在內的生態體系基本形成。五是全球布局初步實現,培育2—3家以上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龍頭企業,打造2—3個國際知名名牌,一批裝備、產品走向國際市場。
“《行動計劃》最大亮點是,國家在重點培育增材制造產業方面進行財政配套支持,通過國家科技計劃(基金、專項等)支持增材制造技術的研發工作,在智能制造裝備有關領域的專項中研究支持增材制造發展的政策。”左世全告訴記者,中央財政通過“增材制造與激光制造”國家重點技術專項,支持符合條件的增材制造工藝技術、裝備及其關鍵零部件研發,研究將符合條件的增材制造納入“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支持范圍。
作為“增材制造與激光制造”國家重點技術專項主要起草人,西北工業大學教授、凝固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黃衛東對于中央財政的鼎力支持深有感觸。他在發言時表示,中央財政的重點專項在增材制造方面的目標是突破增材制造基礎理論,取得原創性技術成果,超前部署研發下一代技術,攻克增材制造的核心元器件和關鍵工藝技術,研制相關重點工藝裝備。
據他介紹,“增材制造與激光制造”重點專項實施周期為5年(2016-2020年),每年安排15億元資金,支持基礎理論與前沿技術、關鍵工藝與裝備、創新應用與示范部署,促使我國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支撐高端制造業發展。2016年,專項在增材制造與激光制造兩個方向已啟動實施27個項目,涉及航空航天、醫療、互聯網等多個領域。2017年,專項已啟動設計20個研究任務的23個項目。2018年,專項又啟動30個研究任務,擬支持30—60個項目。
據了解,除了“增材制造與激光制造”國家重點技術專項外,《行動計劃》強調,要落實好增材制造設計及工藝控制軟件的稅收支持政策,對增材制造領域國家支持發展的裝備納入到重大技術裝備進口稅收政策支持范圍。同時,《行動計劃》將符合條件的增材制造裝備納入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補償等政策,加大扶持力度。此外,《行動計劃》著力拓寬融資渠道,采取政策引導和市場化運作結合的方式,吸引相關資金投向增材制造產業,推進設備融資租賃,鼓勵符合條件的企業進行直接融資。
“增材制造、等材制造、減材制造目前只是我國制造業概念上的‘三分天下’。從概念上的‘三分天下’到整個制造業經濟總量的‘三足鼎立’,離不開國家政策的支持與全社會的共同努力。”盧秉恒坦言,有了政策支持,我國增材制造產業到2025年將提前進入世界第一方陣行列,在裝備、研發和生產、適用材料、高尖端領域方面能夠與美國并駕齊驅。在大型運載火箭、船舶工程化應用、生物打印方面,我國將成為引領技術發展的翹楚。到2035年,我國的增材制造產業將從國際上的“跟跑者”躍居成為“領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