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原局長、著名經濟學家、福建省工業互聯網產業協會會長 邱曉華
2018年發展環境分析
進入新的一年,中國的發展環境哪些是確定的?哪些是不確定的?需要我們關注,以把握主動性。
就確定的一面來說,也就是大概率事件而言,主要表現在:
一是國內政治穩定。黨的十九大的勝利召開,標志著中國的政治進入一個新的穩定期,新時代指明了歷史新方位,新思想確立了行動新指南,新矛盾預示了工作新重點,新藍圖描繪了實現兩個百年目標的新愿景,新使命指明了共產黨人的新擔當,新經濟規劃了發展新模式,這一切,都說明,中國的政治開啟了穩定的新征程。
二是宏觀政策穩定。高質量發展成為經濟運行的基本要求,積極財政政策維持,穩健貨幣政策要中性,產業政策要優化,深化改革聚焦于質量變革,效益變革,動力變革,穩中求進工作主基調不變,重點突出防風險,抓脫貧,治污染三大攻堅戰,在保持經濟社會大局平穩前提下,實現開好局,起好步。
三是社會預期穩定。人民追求美好生活,期待生活更舒心,投資者希望好的營商環境,交易成本逐步降低,市場競爭更公平,產權保護更有效,社會各界都期待進入新時代的中國發展能夠開啟新周期,社會公正能夠有更好保障,這些構成了發展的持久源泉,是改革的催化劑,開放的助推器。
四是全球經濟溫和復蘇。從發達經濟體到新興經濟體,再到多數發展中經濟體,都顯示出經濟同向復蘇的趨勢。
五是科技進步加快發展。移動互聯網經濟更加成熟,智能經濟日益成熟,生物醫藥加速進展,新能源、新材料、新工藝不斷拓展,正在催生新的產業革命。
就上述這些確定的一面看中國發展,2018年平穩態勢是可以延續的。
從不確定性而言,也就是所謂的“黑天鵝”、“灰犀牛”事件,雖不是大概率事件,卻有可能打破常態,中斷進程,可謂平穩之下暗流涌動。
一是國內政策實施中可能伴生的負效應。二是外部世界不太平。
對此,政府部門、國內企業和投資者應當增強憂患意識和危機意識,提高警覺性,切不可盲目樂觀,以把握應對危機的主動權,把不確定性帶來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
2018年中國經濟走向前瞻
2017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經落幕,這是十九大之后召開的一次研究部署新一年經濟工作的重要會議,對經濟高質量發展新階段實現開好局,起好步至關重要。透過這次會議,我們可以得到幾點深刻印象。
一是,中國經濟進入新時代,一個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新思想指引下,由高速增長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新時代,貫徹落實五個新發展理念成為最基本要求。
二是,穩中求進繼續成為工作總基調,力求宏觀穩,微觀進,在保持宏觀政策穩定性連續性,維護經濟社會大局穩定的前提下,提高有效性,增強靈活性,創造企業更好的發展環境,促進經濟更高質量、更有效益、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這是應對國際國內各種挑戰的有效之策。
三是,聚焦主要矛盾,突出重點,優化結構,更有作為,防范和處置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打贏藍天保衛戰,完善長效機制,著力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讓民眾切實感受到身邊的新變化,增進獲得感。
四是,加大改革力度,打造開放新格局,努力挖掘新的紅利,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的動能,形成新的產業體系,開創新的發展局面,實現開好局,起好步。
綜合2018年發展環境的分析,我認為,新的一年中國經濟總的發展態勢:
一是,經濟增速穩中趨緩。二是,通脹溫和回升。三是,地產投資緩降。四是,匯市總體平穩。
展望新的一年,存在的問題,外患風險大于內憂,政策切不可超調,要切實貫徹穩中求進,增強彈性。
對經濟運行周期的判斷
基本看法是:中國經濟正在結束大的下行周期,走向一個相對平穩、提質增效為特征的新階段。
2010年以來,內部由于傳統產業受市場和成本雙重約束引致增速放緩,外部由于國際金融危機和經濟平庸帶來中國出口增速下滑,造成中國經濟整體面臨較大的下行壓力,增速由10%左右區間持續下滑,2016年增速只有6.7%。如今,情況正在改變,傳統產業重組升級加快,新興產業成長加快,國際經濟開始復蘇,經濟先行指標呈現向上向穩向好的態勢,政策走向回歸常態,新政治周期正在激發新的活力,中國經濟筑底企穩的曙光開始展現。我們有理由相信,一個新周期正在向我們走來。預期2018年中國經濟將以平穩開局,由此拉開一個以提質增效為主要特征的新周期新階段。
中國的對外開放也將進入一個新階段。可以預期,新時期的對外開放,將是一個升級版的對外開放。其主要內容,有可能是:以人民幣國際化作為主線,實施一帶一路建設倡議作為重要載體,自貿區試點作為制度安排,以帶有中國元素的國際投融資平臺建設為支撐,走向一個深度開放的新階段。基本特點是:由引進來到引進來與走出去并重,由商品輸出到商品輸出與資本輸出并重,由國際游戲規則遵循者到遵循者與制定者并重。這個趨勢正在形成之中,我們有理由相信新階段的對外開放是一個有質有量的新階段。
對資本市場前景的猜想
進入2018年,春天的氣息正在撲面而來,中國資本市場的春天也在向我們招手,A股市場八連陽,似乎在演繹著春天的故事。
綜觀各方,政府調控需要資本市場,企業經營需要資本市場,民眾福祉需要資本市場,對外開放需要資本市場,處置風險需要資本市場,金融科技助推資本市場。可以說,資本市場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進入高質量發展的一個重要通道,是強國時代的一個重要保障。從這個意義上說,資本市場的春天已經到來,投資者沒有理由對前景感到悲觀。我們該做的事情,就是積極準備,調整心態,整合資源,學習技術,熟悉法規,適應形勢,穩健操作。
當然,資本市場很難一成不變,更不可能直線上升,市場的客觀規律需要遵守,波動的風險不能不防。畢竟中國的資本市場還是一個年輕的市場,雖充滿青春的活力,但也有她不成熟的一面,諸如一些上市公司質量不高,上市公司結構不合理,市場監管和諧度還不夠,投資者心態不完全成熟,加上外部世界存在的一些不確定因素,這些問題有時難免擾動市場,需要投資者清醒面對。但從發展眼光看,毋庸置疑,中國資本市場的前景向好,這是大概率事件。因而,增強信心,保持定力,合理配置,把握節奏,注意風格,對投資者而言,不可或缺。
未來的市場,優化結構還是主線,傳統產業提高集中度,新興產業加速成長,優勝劣汰機制進一步完善,意味著龍頭企業,行業的領頭羊、排頭兵,科技引領企業,業績表現良好企業,成長性快的企業,將繼續成為投資者追逐的熱點。同樣,伴隨金融領域整頓亂像的深化,機構投資者的優勢進一步強化,小散戶的缺陷和劣勢更加明顯,需要投資者跟上新變化,才能不斷贏得好的回報。
就國家而言,我們期待改革開啟新的征程,繼續破除阻礙生產力發展的障礙,破除影響社會公正的障礙,破除損害公民權益的障礙,讓經濟更有活力,讓社會更加和諧,讓百姓更有尊嚴。就企業而言,我們期待企業家精神進一步發揮,加快轉型升級,持續提高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向消費者提供更優質的服務,滿足人民生活品質提升的需要。就民眾而言,我們期待大家共同追上時代前進步伐,靠自己的辛苦勞動,創造美好生活,靠自己素質的提升,站立在世界文明的前列。諸多期待,歸結一句話,那就是走進新時代,方方面面都應不自滿,不懈怠,不自卑,以勤奮努力,以理性實踐,開創新局面。
完善政策 把握新機遇
中國經濟已經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如何實現由經濟大國向經濟強國的跨越,既要應對推進經濟轉型升級進程中遇到的各種矛盾,又要應對來自更加不確定的國際局勢帶來的種種挑戰。就保持國內經濟平穩發展而言,下階段決策者和社會需要更加關注以下幾個方面。
(一)強化“三個尊重”:(1)尊重市場規律。(2)尊重企業家。(3)尊重人才。
(二)貫徹“三個堅持”:(1)堅持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2)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動搖。(3)堅持對外開放不動搖。
(三)挖掘“三大潛能”:(1)國內市場潛能。(2)投資需求潛能。
(3)公共產品與服務潛能。(四)盯住“三個關鍵時點”:黨的十九大針對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描繪了實現兩個百年目標的新藍圖,這是我們前進的新方向。新藍圖由三個關鍵時點構成,第一時點:2020年,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第二時點:2035年,實現國家的基本現代化;第三時點:2050年,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三個時點目標,從國際標準來衡量,也可以大致界定為:第一步人均GDP進入1萬美元階段,第二步進入2萬美元階段,第三步進入3萬美元階段,大致達到今天美日歐的發展水平。我們要盯住這三個關鍵時點,堅持不懈奮斗。
這個藍圖,也不是輕而易舉就可以實現的,更不是敲鑼打鼓就可以完成的。在邁向強國的歷史進程中,中國絕不能自滿,更不能懈怠,確實需要動員起全體中華民族兒女共同發奮努力,凝聚起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朝著這個宏偉的藍圖扎實前行。這就需要打破各種禁錮民眾和企業活力和創造力釋放的體制機制障礙,改變政府管理不適應由大向強跨越的落后職能,大膽吸收借鑒民族的和世界的優秀文明成果,激發起全社會的創新力,努力實現民族振興、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的強國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