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早在三年前,國內外各類資本大鱷紛紛涌入中國億萬規模的汽車后市場,憑借國內政策紅利的驅使,舊有格局正不斷被改變,而試圖重構新秩序的多組力量則在博弈中不斷融合,試圖在汽車后市場領域創造...
早在三年前,國內外各類資本大鱷紛紛涌入中國億萬規模的汽車后市場,憑借國內政策紅利的驅使,舊有格局正不斷被改變,而試圖重構新秩序的多組力量則在博弈中不斷融合,試圖在汽車后市場領域創造更多的新機遇。但汽車后市場都包括哪些領域?每個領域的現狀如何?機會又在哪里?最新數據顯示,盡管中國汽車銷量仍持增長勢頭,但車企的利潤已經大幅下降,汽車制造也步入下行趨勢。在這樣的背景下,汽車后市場卻年均保持25%以上的高速增長,成為汽車產業最耀眼的利潤增長點。現在中國的汽車后市場又可細分為七大行業:汽車租賃及二手車行業、汽車金融行業、汽配維修行業、汽車養護行業、汽車互聯網行業、汽車保險行業、汽車文化行業。
二手車及汽車租賃規模達數千億元
在汽車后市場成熟的西方國家中,二手車業務比重占據汽車消費50%份額以上。德國、日本的二手車銷量分別是新車銷量的2倍和1.4倍。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網站,2016年中國汽車產銷均超2800萬輛,2016年全國二手車交易過戶量1068萬臺,國內的二手車銷量僅占新車銷量的1/2還不到。金沐森預計,未來二手車將會逐漸成為和新車一樣主流的業務,只有這樣,中國的汽車市場才會是一個成熟的市場。
數據顯示,根據歐美發達國家經驗,一般整體車齡達到6~7年左右,二手車市場開始爆發。當前我國汽車車齡在6年左右,當前國內二手車市場將具備爆發的條件。二手車服務業將是又一個規模達數千億元的市場。
與此同時,汽車租賃行業正迎來發展的井噴期。面對市場規模已達614億元,并且年增長率達20%的租車市場,各方都在爭先恐后地加入。當前汽車租賃行業的陣營大體可以分為三類:互聯網租車公司、汽車廠商租賃公司以及系統化管理的連鎖租車公司。金沐森預計,2018年中國的租車市場規模將增至850億元,車隊數量達到77.9萬輛。不斷增長的市場空間和瞬息萬變的行業格局,為租車行業提供更大發展空間的同時,也為各企業的發展帶來了更多的不確定性。
汽車金融的滲透率太低
北汽集團高管曾經這樣說過:汽車金融就是未來中國汽車市場上的一張生死牌。誰拿到誰就掌握了未來市場的主動權。放眼全球市場,汽車金融是汽車產業鏈中利潤率最高的環節。全球汽車銷售量中的70%是通過融資貸款銷售的,汽車金融業務所帶來的利潤占到全球汽車行業利潤的24%左右。
但是,中國的汽車金融發展卻不盡如人意。根據21世紀報系中國汽車金融實驗室聯合特恩斯新華信市場咨詢(北京)有限公司進行的調查結果顯示,2016年的研究數據,國內汽車總體平均信貸滲透率在30%左右。而美國為80%以上,印度為70%,巴西為50%,俄羅斯30%。盡管國內汽車融資租賃市場發展仍處于早期階段,但市場規模正迎來快速增長,未來市場發展潛力巨大。汽車融資租賃領域的市場潛力吸引了各路資本重金投入。專業汽車租賃公司、整車廠、經銷商以及銀行系融資租賃公司、互聯網融資租賃平臺正積極加入這個市場。
2020年汽配維修行業產值將超萬億元
業內人士及專家們一直在重復強調著汽車維修及配件行業在汽車后市場中的戰略地位和重要作用。據中國汽車汽配用品行業聯合會統計數據,2014年,我國汽車維修業的產值達到5000億元,并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遞增。專家預測,到2020年,我國維修業產值有望超過1萬億元。
放眼市場,國內約有44萬家維修企業,具有二類資質以上的不到1/3。其中包括汽車品牌授權的4S店以及一些規模較大的一類汽修廠占維修廠總量的15%~20%;部分4S店所設立的維修服務網點,以及具備一定規模和技術水平的二類維修廠占到總量的25%~30%;規模較小、技術水平較低的三類維修廠則占到總量的50%以上。
汽配方面,2014年,我國約有汽配用品專業市場1000余家,而綜合的汽配城也在全國各地迅速興起。據中國汽車配件用品市場協會公布的數據,2012年全國大大小小的汽車城、汽配城、汽車用品城已經超過1000家之多。中國汽車汽配用品行業聯合會相關人士指出,洗牌和整合將成為下一階段汽配市場的主旋律。
汽車養護業總收入有望超3000億元
汽車養護行業包括汽車精品、用品、美容、快修及改裝等類別。隨著以養代修理念逐漸深入人心,汽車已經逐漸從“大拆大卸”的維修方式向“以維護為主,視情維修”的方式過渡,汽車美容養護行業迎來發展的大好時代。數據顯示,國內擁有私人高檔汽車的車主有60%會給自己的愛車做美容養護,私人低檔汽車車主30%以上會適時地給自己的車做美容養護。單汽車美容一項,中國平均每輛車每年美容費用為1552.3元,行業總收入達250多億元。中國當前汽車保有量已達1.6億輛,如果按每輛車每年平均在美容養護上花費2000~3000元的話,汽車美容養護行業的市場規模可達到3200~4800億元左右。
汽車互聯網行業:車聯網用戶滲透率超10%
汽車與互聯網的融合向汽車市場的發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一方面,汽車行業越來越需要互聯網思維和互聯網技術。根據國內有關機構預計,到2015年年底,中國車聯網用戶的滲透率有望突破10%的臨界值,屆時,中國車聯網的市場規模將超過1500億元。而從目前的市場看,車聯網技術在競品車型的競爭中已然成為強有力的優勢,這也使得國內眾多自主車企爭先恐后地加入到這場互聯網汽車的研發賽中。
另一方面,IT企業從汽車行業看到了新的發展契機。從谷歌的地圖與自動駕駛技術,到蘋果的Carplay車載智能手機嵌入系統,再到阿里巴巴的高德地圖和騰訊的打車軟件,IT業的巨頭們對于汽車行業可以說是虎視眈眈。但是,相比于美國和西歐汽車行業IT投資規模約占全球市場的70%的數值,中國汽車市場IT投資占比不足4%,未來中國汽車IT行業還有很長的路可以走。
車險業將保持15%增速
汽車保險在財產保險領域屬于一個相對年輕的險種,但在財產保險的保費收入中,卻是所占比重最大的。截至2015年11月,保險行業實現車險保費收入5526億元,同比增長11.81%。繼2014年突破5000億元之后,2015年全年車險保費收入突破6000億元。
在商車費改后競爭加劇、保費充足度下降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2015年行業仍維持承保微利的狀態,但各保險公司盈利分化狀況更加明顯。而在傳統的汽車保險市場雖然利潤大,但也存在較多問題:如部分汽車險價格偏高、各方依然存在騙保行為、賠償范圍尺度不明確等問題。
汽車文化落后于消費增長水平
汽車文化產業服務于汽車工業和汽車消費,延長了汽車產業價值鏈,擴大了產業發展空間,成為各國汽車產業新的增長點。在我國,汽車產業已經形成世界第三大規模,很快就會成為世界第一大汽車市場,汽車生產、消費以前形成巨大的產業鏈,汽車文化產業也方興未艾,顯示出強大的經濟帶動作用,引起各地政府的關注。
但2009年汽車業產銷量突破千萬輛以來,中國便開始加速步入汽車社會,但連續曝出的車展成“肉展”、豪車炫富、不文化駕車行為等現象表明,中國的汽車文化發展水平遠遠落后于消費的增長水平。
這種印象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當“寶馬女掌撾交警”“奔馳撞人逃之夭夭”這樣的負面報道屢屢見諸報端時,“開好車的不一定是好人”的觀念就潛移默化地印在了人們的腦海中。
之所以如此,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的一位專家曾表示,這是因為,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無論從觀念上、法治意識及行為上,我們都存在較大的差異。金沐森表示,一個良性發展的汽車產業,需要一個健康的汽車文化作支撐,而健康的汽車文化要求人們去追求更深層次的汽車消費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