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還在半放假狀態的紡織廠老板吳啟明最近整個人都不好了。在訂單稀少、不用趕生產的7月,按照慣例,吳啟明短暫關閉了一部分生產線,讓工人和機器輪休一下,為接下來的旺季做準備。然而,就在7月...
還在半放假狀態的紡織廠老板吳啟明最近整個人都不好了。在訂單稀少、不用趕生產的7月,按照慣例,吳啟明短暫關閉了一部分生產線,讓工人和機器輪休一下,為接下來的旺季做準備。然而,就在7月末,幾大氨綸主流工廠紛紛發出公告,宣布8月1日起氨綸價格上漲1000元/噸。
訂單恢復、生產加速的好日子不過大半年,這已經是紡織原材料的又一次上漲。盡管紗線價格近期下跌,但中信建投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4種紗線均價最少上漲14.06%,而調價最多的種類上漲了23.15%。
“現在談不上利潤了,原材料的上漲基本已經攤平利潤了。”吳啟明告訴《華夏時報》記者。
事實上,生產材料價格上漲正是近幾個月的常態。2017年7月,全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PPI)同比上漲5.5%;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同比上漲7.0%。1-7月平均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同比上漲6.4%,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同比上漲8.5%。
但另一邊,盡管PVC價格8月普漲,卻并沒有抵擋住中國塑料機械制造的火熱。據中國塑料機械工業協會最新統計,受利好政策影響和產業結構調整的推進,中國塑機行業延續向好的態勢,保持快速增長,很多企業訂單需求量大幅增加,甚至排到一年以后、供不應求。
一邊是機械的“淡季不淡”,一邊是紡織企業的“無利可圖”。7月這個制造業傳統的淡季,伴隨著高溫而來的,是實體經濟的冷熱不均。
冰火兩重天
原材料價格普漲,也波及到塑料機械行業。
不過,盡管塑料的主要原料PVC價格7月一路上漲,卻并沒有給塑料機械行業帶來壓力。
據中國塑料機械工業協會統計顯示,2017年上半年中國塑料機械制造規模以上企業主營業務收入329.95億元,同比增長26%;利潤總額為32.8億元,同比增長52%;出口交貨值為50.42億元,同比增長23%。而滿載的訂單,又讓接下來的增長保持無憂。
這和重卡情況相同。盡管鋼材價格7月猛漲,但重卡并沒有受到影響。中國重汽的數據顯示,7月公司重卡銷量同比增長109.5%;今年1-7月份,公司累計銷售重卡77817輛,同比增長82.7%。
據業內人士介紹,二季度至今,重卡行業表現持續超市場預期。
中汽協數據顯示,今年4、5、6月銷量同比增速分別為51.5%、50.7%、64.4%,維持了3月份53.4%的增速水平;7月的傳統淡季,我國重卡銷售9.4萬輛,為行業歷年7月最高銷量,同比增長89%,增速亮眼。從車企訂單、庫存情況來看,訂單仍持續高增長,庫存僅為歷史高點的40%,處于歷史最低水平。
“由于訂單情況良好,盡管原材料的上漲攤薄了利潤,但總體對行業影響不大。”中國重汽一位負責人對媒體表示。
然而,當重工業熱火朝天的時候,紡織業卻一片肅穆。
由于原料、包裝以及運輸等成本的持續上漲,生產成本大幅上升,8月1日起,華峰、浙江藍孔雀、杭州舒爾姿、泰和氨綸等企業紛紛上調報價,漲幅多在1000元/噸。而受環保壓力影響,染廠停工、半停工數量較多,很多紡織企業訂單卡在印染上,同時,染費也一路上行。
成本上漲,讓逐漸回暖的紡織企業猝不及防地遭遇了壓力。事實上,近期紡織貿易公司接單難度較大,不少企業在低價接單、搶單。一些企業接單價格低,質量要求高,利潤空間壓縮得厲害。
“廠家為拿到訂單,降價吸引客戶的不在少數,同質競爭過激。由于訂單稀少,出貨速度更加緩慢,資金緊張,市場觀望情緒彌漫,都在煎熬中等待著春天的到來。”大耀紡織原料經營總監賈賀欣表示。
煙臺一份調研報告顯示,從煙臺企業情況看來,目前企業轉型升級難度大,動能減弱問題進一步顯現。部分企業舉步維艱,過去積累下來的一些歷史性、沉淀性困難依然難以消除。能源和初級工業產品價格指數明顯提高,用工、融資、環境等問題依然難以改變,致使一些既無技術優勢,也無品牌優勢,更無法通過全球布局獲得成本優勢的企業成本增加,資金鏈緊張,市場萎縮。雖然整體上企業盈利水平在去年的基礎上進一步回升,但行業、企業分化較為嚴重。
而這也和全國情況相符。
“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漲幅較大,將增加企業生產成本,壓縮企業利潤空間,企業將面臨更深層次的結構性調整。不同工業產品價格分化已經成為近幾個月常態,企業應更加注重創新,推動生產結構優化、推進生產方式改革,轉型升級迫在眉睫。”浙江省社會科學院區域經濟所所長徐劍鋒表示。
數據承壓
事實上,這樣的冷熱不均,在數據上早有顯示。
在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中,生產資料價格同比上漲7.3%,影響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總水平上漲約5.4個百分點。其中,原材料工業價格上漲9.3%,加工工業價格上漲5.8%。
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中,黑色金屬材料類價格以14.1%的增幅領漲,有色金屬材料及電線類價格上漲13.2%,燃料動力類價格上漲10.7%,建筑材料及非金屬類價格上漲9.3%。
“總體看來,7月PPI同比上漲5.5%,漲幅連續3個月持平,物價運行基本平穩,價格波動變小有助于工業經濟平穩運行,工業企業經營風險和不確定性得以降低,利潤增長和生產活動更為平穩。”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劉學智告訴《華夏時報》記者。
不僅是PPI,7月制造業PMI也釋放出略帶壓力的信號。
7月PMI為51.4%,比上個月下降0.3個百分點。近期工業產品價格反彈上漲,黑色金屬和有色金屬價格漲幅較大,帶動了7月制造業原材料購進端和產成品出廠端價格都有上升。由于三大類訂單指數均顯回落,市場需求出現走弱跡象。制造業生產有所放緩,產成品庫存和原材料庫存下降,表明企業補庫存周期可能結束。
國金證券研報顯示,展望下半年,基建將受制于專項金融債停發和財政支出放緩的影響,投資增速下降,工業品需求也會有所回落,疊加供給收縮邊際貢獻降低,工業品價格環比表現可能走弱。
“未來PPI可能回落,但年內不會出現負增長。隨著投資放緩,對工業產品的需求可能走弱,不存在工業產品價格顯著上漲的基礎。此外,由于去年下半年PPI持續上升形成高基數,今年下半年PPI翹尾因素快速回落,因而未來PPI漲幅可能下降。但PPI走勢趨穩,下降幅度不會太大,下半年PPI漲幅可能低于5%,但全年平均漲幅有望高于5%。”劉學智表示。
由于價格企穩,貨幣政策并無轉向必要。劉學智認為,下半年貨幣政策仍保持穩健中性,預計GDP全年增長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