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去產能政策的推進中,價格的波動對行業的影響正在減弱,而下游需求的變化則成為主導。近日,滬深兩市共2031家制造業企業一季報發布完畢,上市公司盈利情況印證了一季度宏觀經濟回暖向好。...
在去產能政策的推進中,價格的波動對行業的影響正在減弱,而下游需求的變化則成為主導。近日,滬深兩市共2031家制造業企業一季報發布完畢,上市公司盈利情況印證了一季度宏觀經濟回暖向好。這表現在今年一季度虧損企業較去年同期減少了101家,盈利企業數量也有所增加。
據東方財富網數據,21世紀經濟研究院對一季度制造業企業盈利狀況進行了分析。分行業來看,一季度發展勢頭強勁、盈利能力增強的是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專用設備、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等行業。
此外,“去產能”深入推進,煤鋼企業今年一季度盈利狀況較去年同期有很大改善。但其產業鏈下游行業卻出現較大分化:汽車行業、設備制造、化學品制造等企業盈利狀況明顯轉好,橡膠(13390, -460.00, -3.32%)和塑料(9085, -30.00, -0.33%)制品業、紡織業表現差強人意。
化工行業成一季度利潤“黑馬”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一季度經濟數據,全國制造業增加值增長7.4%,比去年同期擴大0.9個百分點。
微觀層面來看,一季度上市企業盈利狀況明顯改善。
在滬深兩市2031家制造業上市公司中,今年一季度虧損企業較去年同期減少了101家,歸屬母公司股東凈利潤實現增長的企業比去年同期增加了344家。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今年一季度,汽車制造、專用設備、通用設備、醫藥制造、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儀器儀表制造等幾大行業增加值均實現兩位數增長。從上市企業盈利狀況來看,利潤快速增長的企業也基本集中在上述行業。
在上述歸屬母公司股東凈利潤增長率排名前100名的企業中,有25家企業屬于化工行業,是一季度利潤增長最快的行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行業的企業數量居后,共有12家;此后依次集中在專用設備制造、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通用設備制造、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這五個行業。
這表明,無論是傳統制造業還是新興制造業,在今年一季度均發展勢頭良好。以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為代表的傳統制造業,是“去產能”的重點領域,今年一季度實現了盈利情況的整體改善。而以各類裝備制造為代表的新型制造業也表現出良好勢頭,成為制造業的新增長點。
值得關注的是,化工行業以“黑馬”之勢殺出。盡管從今年一季度行業整體增加值增速來看,5%的增幅并不算高,但從上市企業層面來看,虧損企業減少23家,28家企業扭虧為盈,同時,虧損企業虧損數額縮小,盈利企業盈利面進一步擴大。
在化工行業中,歸屬母公司股東凈利潤增速前三名的分別為山東海化、天夏智慧、衛星石化,今年一季度凈利潤增幅分別達到14049.74%、13661.37%、10223%,均以百倍速度增長。三家公司在其業績報告中,均提及下游需求較好,產品銷量穩定是重要因素。
歸屬母公司股東凈利潤達到21.95億元的萬華化學,在化工行業排名第一,利潤率達到394.78%,幾乎是去年同期的5倍。該公司業績公告稱,主要受到產品價格影響較大。一方面,報告期內MDI市場整體貨源偏緊,價格處于高位運行,相比去年同期大幅度上漲;另一方面,公司石化產品價格與2016年第四季度相比有漲有跌,幅度不大,但與去年同期相比價格大幅上漲。
綜上所述,化工行業盈利改善,除了去年下半年以來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帶動化學品漲價的因素外,下游需求回暖也成為重要因素。
去產能帶來的價格影響因素減弱
受“去產能”影響最大的鋼鐵、煤炭行業,今年一季度企業經營形勢大好。32家鋼鐵上市公司中,僅有4家出現虧損,去年同期有18家虧損;27家煤炭企業僅有2家虧損,去年同期有12家虧損。鋼煤企業利潤率的最高增速分別達到4830.37%和7962.83%。
此前,多家鋼鐵公司負責人曾反映,一季度公司盈利猛增主要得益于國家利好政策引導,使得產能在一季度提前釋放,與此同時,一季度鋼材價格也處于歷史高位。
鋼鐵上市公司中利潤增長最快的南鋼股份發布公告稱,2017年以來,鋼材價格保持在較高水平。同時,公司持續優化“高效率生產、低成本制造”特鋼體系,盈利同比大幅增加。利潤增長最快的煤炭上市公司平煤股份(601666.SH)則稱,受煤炭需求增加,商品煤售價上升影響,公司實現了較高盈利。
而煤炭行業去產能的推進也直接影響了其下游化工行業的價格升高,使得化工行業盈利狀況明顯改善。但并不是所有的行業都這么“幸運”。
比如橡膠和塑料制品業、紡織行業同樣受到原料價格上漲的影響,但需求端不振導致了業績欠佳。虧損額達到近700萬的海螺型材發布公告稱,2017年第一季度公司產品主要原材料PVC價格較去年同期大幅上漲,且產品銷售價格受市場競爭影響未能同步上漲,銷量亦有所下滑,導致公司出現虧損。虧損額接近2600萬的嘉麟杰稱,報告期屬于紡織行業生產銷售淡季,營業收入年度占比較低,產品單位加工成本相對較高,造成毛利率降低。
而與鋼鐵相關的下游行業,如汽車制造、各類設備制造業等,由于一季度消費需求旺盛,盈利改善較為明顯。
在104家汽車制造企業中,今年一季度共有81家凈利潤實現增長。以凈利潤額最高的上汽集團為例,2017年1-3月,上汽集團實現整車銷售165.58萬輛,同比增長3%。
“去產能”推升了相關行業產品價格,但行業盈利是否好轉,最終還要看需求是否增長。鋼鐵、煤炭行業也是如此。
數據顯示,一季度基礎設施投資比去年同期增長23.5%,漲幅擴大3.9個百分點。對鋼鐵需求較大的房地產行業,一季度投資也處于高位,共完成投資19292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9.1%,漲幅提高2.9個百分點。這兩個需求端的強勁支撐了鋼鐵企業一季度盈利好轉。
21世紀經濟研究院認為,作為經濟的“壓艙石”,制造業影響著宏觀經濟走向。在去產能政策的推進中,價格的波動對行業的影響正在減弱,而下游需求的變化則成為主導。需求端趨向平穩,企業對市場的判斷和經營的信心才能走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