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月20日,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6年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59.65萬億元,增速為8.1%,較2015年10%的增速略有降低。8.1%的增速創1999年以來的新低。一直...
1月20日,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6年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59.65萬億元,增速為8.1%,較2015年10%的增速略有降低。8.1%的增速創1999年以來的新低。一直以來,制造業投資、房地產投資、基建投資是固定資產投資中占比最大的三個行業。2016年上述三項占比分別為31.48%、17.2%、19.93%,合計占比約7成。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了解到,2016年固定資產投資增幅下滑的主要原因在于制造業投資整體低迷,同時基建投資增速回落。在地產調控加碼的背景下,2017年房地產投資增速大概率下行。
“預計明年投資仍然會出現一定的溫和下行、減速,基建項目投資增速會繼續持穩,房地產投資減速遲早會看到。房地產投資掉頭,制造業投資也會掉頭。”興業銀行(16.800, 0.02, 0.12%)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制造業投資增速回升但仍較低
統計局數據顯示,2016年1-12月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比上年名義增長8.1%,較1-11月回落0.2個百分點。
“最重要的原因是制造業投資增速較低,因為制造業占比較高。最高時接近45%,現在是30%以上。”魯政委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計算,2016年制造業投資、房地產投資、基建投資所占固定資產投資比重分別為31.48%、17.2%、19.93%。制造業投資增速僅為4.2%,低于固定資產投資增速3.9個百分點。
由于產能過剩,2016年制造業投資整體低迷。分行業來看,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制造業增速為-9.2%,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增長-5.8%。此外,化學原料、制品制造業,專用、通用設備制造業等均小幅負增長。
分月來看,制造業投資增速先下降,后回升。Wind數據顯示,1-2月制造業同比增速為7.5%,爾后逐漸下滑至1-8月的2.8%,年末緩慢回升。
“去年去產能過程中,上游產品漲價幅度較大,驅動部分優質資產復產或投資,可能有一定拉動作用。”東方證券(15.240, 0.00, 0.00%)首席經濟學家邵宇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制造業投資增速的回升和PPI轉正也有關,但持續性存疑。數據顯示,2016年12月PPI同比上漲5.5%,創下2011年9月以來的新高。
伍戈表示,PPI向好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去庫存、補庫存動力,但這是經濟企穩的必要條件,但不非充分條件。充分條件是庫存去掉同時需求起來。否則產品制造出來,最終仍無法消化。
“當前制造業投資小幅回升,但持續時間市場存在分歧,因為制造業最終取決于有沒有需求。”華融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伍戈認為。
“當前,制造業仍處在去產能過程中,因此未來希望其增速快速上升肯定不太現實,同時未來多變的國際形勢,或給制造業增速帶來阻礙。”邵宇稱。
“房地產投資減速遲早會看到”
伴隨著房地產市場的景氣,2016年房地產開發投資整體屬于上行態勢。
數據顯示,2016年房地產開發投資累計增速為6.9%,較2015年增速提升5.9個百分點。
2016年10月份以來,多地政府先后實施房地產調控政策,包括限購、限貸等,但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依然上行。1-9增速為5.8%,1-10月、1-11月增速分別為6.6%、6.5%。
可能的原因是,房地產調控的效果現在還沒有完全體現:過去十多個月房地產銷售好,房企現金流充裕,因此即便調控,房企仍有很強投資能力。
“由于去年是次貸危機后房價上漲最猛的時期,所以不排除房產調控還會加碼,比如北京保證2017房價環比不上漲。在比較強的行政力量之下,房地產投資還會受到影響。”伍戈稱。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也表示,“調控政策下,房地產投資減速遲早會看到。12月房地產有反彈,但是不意味著會持續,可以看到銷售已經下來了。”
數據顯示,商品房銷售面積和銷售額增速繼續回落。1-12月商品房銷售面積同比增長22.5%,增速比1-11月份回落1.8個百分點;1-12銷售額增長34.8%,增速回落2.7個百分點。
不過邵宇認為,雖然很多地方限購,但一線城市房地產投資需求還是比較強烈,未來房地產投資增速可能會維持在5%左右。
而房地產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下降會導致上游產業鋼鐵、水泥行業的產能過剩,并加劇地方政府性債務風險。魯政委稱,房地產景氣會帶動制造業景氣,房地產投資掉頭,制造業也會掉頭。
基礎設施投資增速下降
數據顯示,2016年1-12月基礎設施同比增速為17.4%,年內累計增速自6月份以來便呈現走低態勢。相比2013-2015年20%左右的增速,2016年增速也有所降低。
“去年下半年房地產、制造業投資還不錯,而且經濟實現了6.7%左右增長,因此財政方面的力度可以適度小一點,基建投資增速有所降低。”伍戈稱。
基礎設施投資具有公益性特點,主要由政府主導,因此有明顯“逆周期”的特征。即在經濟過熱時增速稍低;而在經濟增速放緩時,增幅上揚。
有分析稱,中國進入到后工業化時代,基礎設施建設需要降低,且大幅寬財政與“去產能”、“去杠桿”的政策主線有所背離。
但基建投資增速下滑客觀上與地方財政收入增速放緩、債務約束及地方融資平臺杠桿率較高有關。
財政部數據顯示,2016年1-11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48250億元,同比增長5.7%,增速相比2015年同期放緩2.3個百分點。
九州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鄧海清認為,減費降稅導致財政收入增速大幅降低,我國財政收入總體增速相對GDP增速大幅度降低。這一方面刺激了經濟增長,一方面掣肘了財政寬松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