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經李克強總理簽批,國務院今天發布《“十三五”國家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規劃》。據了解,這是知識產權規劃首次列入國家重點專項規劃。《規劃》明確了一系列立法任務,包...
經李克強總理簽批,國務院今天發布《“十三五”國家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規劃》。據了解,這是知識產權規劃首次列入國家重點專項規劃。《規劃》明確了一系列立法任務,包括:加快知識產權法律法規建設。加快推動專利法、著作權法、反不正當競爭法及配套法規、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的制修訂工作。適時做好地理標志立法工作,健全遺傳資源、傳統知識、民間文藝、新聞作品等領域法律制度。完善職務發明制度和規制知識產權濫用行為的法律制度,健全國防領域知識產權法規政策。
研究完善商業模式和實用藝術品等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研究“互聯網+”、電子商務、大數據等新業態、新領域知識產權保護規則。研究新媒體條件下的新聞作品版權保護。研究實質性派生品種保護制度。制定關于濫用知識產權的反壟斷指南。完善商業秘密保護法律制度,明確商業秘密和侵權行為界定,探索建立訴前保護制度。
中國近年來知識產權的發展成就有目共睹。“十二五”時期,中國發明專利申請量和商標注冊量穩居世界首位。與“十一五”末相比,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6.3件,增長了3倍;每萬市場主體的平均有效商標擁有量達到1335件,增長了34.2%;通過《專利合作條約》途徑提交的專利申請量(以下稱PCT專利申請量)達到3萬件,增長了2.4倍,躋身世界前三位;植物新品種申請量居世界第二位;全國作品登記數量和計算機軟件著作權登記量分別增長95.9%和282.5%;地理標志、集成電路布圖設計等注冊登記數量大幅增加。專利、商標許可備案分別達到4萬件、14.7萬件,版權產業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7%。
但正如《規劃》所指出的那樣,我國知識產權數量與質量不協調、區域發展不平衡、保護還不夠嚴格等問題依然突出。核心專利、知名品牌、精品版權較少,布局還不合理。與經濟發展融合還不夠緊密,轉移轉化效益還不夠高,影響企業知識產權競爭能力提升。侵權易發多發,維權仍面臨舉證難、成本高、賠償低等問題,影響創新創業熱情。管理體制機制還不夠完善,國際交流合作深度與廣度還有待進一步拓展。
《規劃》要求深化知識產權領域改革。積極研究探索知識產權管理體制機制改革,努力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突破性成果。支持地方開展知識產權綜合管理改革試點。建立以知識產權為重要內容的創新驅動評價體系,推動知識產權產品納入國民經濟核算,將知識產權指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考核體系。推進簡政放權,簡化和優化知識產權審查和注冊流程。放寬知識產權服務業準入,擴大代理領域開放程度,放寬對專利代理機構股東和合伙人的條件限制。加快知識產權權益分配改革,完善有利于激勵創新的知識產權歸屬制度,構建提升創新效率和效益的知識產權導向機制。
《規劃》明確嚴格實行知識產權保護。構建包括司法審判、刑事司法、行政執法、快速維權、仲裁調解、行業自律、社會監督的知識產權保護工作格局。充分發揮全國打擊侵犯知識產權和制售假冒偽劣商品工作領導小組作用,調動各方積極性,形成工作合力。以充分實現知識產權的市場價值為指引,進一步加大損害賠償力度。推進訴訟誠信建設,依法嚴厲打擊侵犯知識產權犯罪。強化行政執法,改進執法方式,提高執法效率,加大對制假源頭、重復侵權、惡意侵權、群體侵權的查處力度,為創新者提供更便利的維權渠道。加強商標品牌保護,提高消費品商標公共服務水平。
《規劃》強調促進知識產權高效運用。突出知識產權在科技創新、新興產業培育方面的引領作用,大力發展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完善專利導航產業發展工作機制,深入開展知識產權評議工作。加大高技術含量知識產權轉移轉化力度。創新知識產權運營模式和服務產品。完善科研開發與管理機構的知識產權管理制度,探索建立知識產權專員派駐機制。建立健全知識產權服務標準,完善知識產權服務體系。
《規劃》提出了七個方面的重點工作,包括完善知識產權法律制度;提升知識產權保護水平;提高知識產權質量效益;加強知識產權強省、強市建設;加快知識產權強企建設;推動產業升級發展;促進知識產權開放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