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要實現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轉變,必須大力突破“自主研發能力依然薄弱、自主營銷品牌依然短缺、高水平人力資本依然匱乏”等瓶頸制約,這就意味著必須相應加快生產性服務業尤
要實現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轉變,必須大力突破 “自主研發能力依然薄弱、自主營銷品牌依然短缺、高水平人力資本依然匱乏”等瓶頸制約,這就意味著必須相應加快生產性服務業尤其是基礎設施平臺的發展,促使其優化升級,為培育發達的制造業匹配適宜的發展環境和要素條件。生產性服務業,是指從企業內部的生產服務部門分離或獨立出來,直接為生產經營主體而非消費者提供的保障性服務。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曾多次在公開場合提出,要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他指出,生產性服務業有利于引領產業向價值鏈高端提升,實現服務業與工業、農業等在更高水平上有機融合,推動經濟提質增效升級。
近日,中國民營經濟研究會發布了《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邁向制造強國的戰略支撐》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指出,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尤其是盡力支持相關企業做大做強做優 “生產性服務業基礎設施平臺”,對中國躋身制造強國之列,乃至完成從經濟大國向經濟強國的偉大跨越,具有深遠和可持續的重要意義。
發達的制造業必須依托高水平生產性服務業
生產性服務業貫穿于企業生產的上中下游諸多環節,其本質是一種中間投入,包括研發設計、物流運輸、融資租賃、信息技術服務、節能環保服務、檢驗檢測認證、電子商務、商務咨詢、服務外包、人力資源服務和品牌建設等。
報告認為,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之間,從來都存在著互動發展關系,其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表現為生產性服務業不過是制造業的一種延伸,對制造業偏于依賴,其互動發展水平較低,制造業方向和規模決定了生產性服務業的方向和規模;第二階段表現為生產性服務業從蓄勢到發力,開始對制造業產生一定的拉動和支撐作用,其互動發展水平從低端遞進為中低端,生產性服務業成為制造業發展一個制約因素;第三階段表現為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呈高度融合、共生關系,兩者之間的互動更為顯著、積極和有效,其互動發展水平提高到中高端乃至高端層次。
因此,大凡經濟強國,其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的互動發展水平,務必都跨越了第一和第二階段晉級到第三階段。也就是說,發達的制造業必須依托于高度完善的、高水平的生產性服務業,并且相互促進,實現水漲船高。
報告指出,縱觀發達國家實現制造立國、制造強國的發展路徑,其中很重要的戰略支撐,就是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后,發達國家生產性服務業的增長水平遠超傳統服務業的增長水平,不僅成為帶動制造業升級的重要力量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也成為其現代服務業產出和新增就業崗位的主渠道。所謂爭奪全球制造業競爭制高點,可以說,在相當程度上就是爭奪全球生產性服務業競爭制高點。
工業發展方式落后使中國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滯后
中國已成為全球制造大國,但還不是制造強國,總體上還處于制造業國際分工和產業鏈的中低端。要實現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轉變,報告認為必須大力突破“自主研發能力依然薄弱、自主營銷品牌依然短缺、高水平人力資本依然匱乏”等瓶頸制約,這就意味著必須相應加快生產性服務業尤其是基礎設施平臺的發展,促使其優化升級,為培育發達的制造業匹配適宜的發展環境和要素條件。
報告指出,目前中國生產性服務業明顯滯后。究其原因,中國生產性服務業發展中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宏觀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征,是客觀規律所使然。報告將原因歸納為四點:一是中國工業發展方式相對落后,使工業尤其是制造業對生產性服務業尚未形成規模需求,起點較低,許多工業企業一直奉行“大而全”“小而全”模式,生產性服務需求以自我提供、自我配套為主,不能形成共享發展平臺。
二是外資企業的母國生產性服務業較為發達,其生產性服務需求大多由跨國公司總部或地區性總部負責,對在中國本土的金融信貸服務、研發或技術服務等尚未形成強烈的依托性需求,不能促進中國的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融合發展。
三是中國的職業教育和技術培訓相對滯后,培養專門人才的體系不健全,使制造業產業鏈上的技術研發、人員培訓、會計服務、管理和法律咨詢、信息采集等關鍵環節得不到相關生產性服務業的協作與支撐。
四是中國生產性服務業中有不少企業急功近利,忙于在低端服務項目上盲目進行重復投資和惡性競爭,嚴重制約了高水平的生產性服務供給。
中國生產性服務業發展進入新局面
盡管中國的生產性服務業發展起點較低,當前處于從低水平發展階段邁向中低水平發展階段的轉折期,但是,也必須看到中國的生產性服務業正在開創蓬勃發展的新局面,“趨勢性加快”已為諸多動力因素或有利因素所決定,呈現出非常緊迫而又空前良好的發展勢頭。
因此,報告認為,中國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恰逢其時。首先,融入全球創新環境要求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在2016年G20杭州峰會上,作為東道國的中國,提出要構建“協同、包容、充滿活力的全球創新環境”,在這種大背景下,中國倘能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尤其是基礎設施平臺,則有利于整個制造業通過以互聯網技術、人工智能技術、大數據技術等為引領的創新驅動,實現產業鏈、價值鏈重構。
其次,踐行五大發展理念要求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對于生產性服務業而言,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就是要致力于實現 “制造業服務化”。“制造業服務化”是中國經濟、生態、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助推器,制造企業通過服務外包逐步改變價值增值方式,將基于產品的衍生服務作為價值鏈延伸,將服務供給作為更重要的價值產出,在更大程度上體現制造業的客戶導向,從而深層次改變中國制造業的運營模式。
第三,貫徹《中國制造2025》要求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中國制造2025》是中國實施制造強國三步走戰略的第一步,明確指出要積極發展服務型制造和生產性服務業,加快制造與服務的協同發展,推動商業模式創新和業態創新,促進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
最后,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按照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一方面是要補上長期滯后發展、粗放發展以及中高端水平匱乏這一短板,另一方面是要從服務供給側角度努力降低制造業的發展成本,這在整個實體經濟的經營性成本普遍上升的背景下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