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文/趙曉經濟學家、教授201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哈佛大學的奧利弗·哈特和MIT(麻省理工學院)的本特·霍姆斯特羅姆,以表彰他們在契約理論上的貢獻。眾所...
文/趙曉 經濟學家、教授201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哈佛大學的奧利弗·哈特和MIT(麻省理工學院)的本特·霍姆斯特羅姆,以表彰他們在契約理論上的貢獻。眾所周知,現代經濟的本質是契約經濟,無數的契約讓市場像一臺精致的機器一樣良好運轉,兩人獲獎可謂實至名歸。
我本人在讀博士時,特別喜歡奧利弗·哈特。本文不妨借哈特的理論來解讀現代市場經濟中的契約問題。
產權制度如同穿衣一樣重要
哈特指出,人類的契約本質上是不完全的。為什么?第一,你根本不可能將所有情況都想到;第二,即便想到,你也不可能將所有這些情況都寫進合同;第三,就算都寫進去了,將來還可能發生糾紛,而法官等第三方未必能作出完全公正的判斷。
這就麻煩大了。市場經濟是契約經濟,契約卻是不完全的,這意味著市場經濟的大廈建立在沙灘上。如何保證市場在契約不完全的情況下還能正常運轉,不致崩潰?經濟學家威廉姆森教授想到一招,那就是“一體化”。他提出凡有可能發生糾紛時,干脆大家歸并到一家,由一家說了算,這樣就解決問題了。
威廉姆森的理論可以解釋企業的存在以及并購之所以發生的本質原因。然而,“一體化”并不是萬靈藥,現實中并購失敗的案例遠多于成功的,說明一家說了算其實很難做到。原因在于,一家企業合并到另一家企業后,種種機會主義的行為,扯皮、敲竹杠等現象照樣會發生。
為了解決不完全合同的困境,哈特提出了“剩余控制權”的概念,進而提出:誰的投資更重要,誰的權利就應該被優先尊重;他可以獲得“剩余控制權”,只要契約里沒有明確的權力,擁有“剩余控制權”的一方都可以自行裁決。這樣一來,責任權利就清楚了,事后的扯皮則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哈特對不完全契約的理論揭示出企業的控制權和所有權,也就是我們通常談到的產權的重要性,進而對經濟學、政治學及法律等產生了重大影響。
哈特的理論告知我們,產權實在太重要了,剩余索取權的控制實在太重要了。我曾打過一個比方,現代產權制度好比現代市場經濟的褲子。一個人穿衣服固然全身都要穿,但最重要的當然是穿褲子。對于現代市場經濟來說,最重要的則是要建立現代產權制度。如果市場經濟缺乏有效的現代產權制度為基礎,那這個所謂的市場經濟就像一個人,上身也許光鮮靚麗,下身卻空蕩蕩。這顯然不成體統、無法見人!
中國需要建立更有效的產權保護以完善市場制度,還需要建立更有效的合同,并在融資、公司清算等運作上做得更好。所以,哈特的理論對中國人是很重要、很有啟示的。
信仰與信任需要“土壤”
從哈特的不完全合同理論,我還想到了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信仰與信用在市場經濟中的重要性。事實上,合同越不完全、交易成本越高,信用就越重要。如果信用很好,那么盡管合同不完全、合同設計也不太完美,但沒有關系,人們還是可以通過信任、交流、對話等機制建設性地解決問題,最終履行合同、完成交易、實現共贏。但若沒有了信用,我們只是靠合同設計以及打官司來維持市場運行,那么市場的交易成本就會居高不下。
所以,每個人都可以觀察到的一個基本事實就是:真實世界的合作比比皆是,但不是靠合同的完全,也不是靠合同的完美設計,而是靠人和人之間基本的信任與信用關系。
在中國,很多情況是血緣關系、地緣關系以及熟人關系,還有的時候是信仰關系。所以中國有許多家族企業的存在,有許多地域商幫的存在,有許多熟人合作的存在。然而,放在國際上,信仰往往帶來一個更加開放、宏大的商業體系的形成,從而突破血緣、地緣、人緣等類似于封閉俱樂部的限制,帶來更大的商業契約與合作的存在。
合同不完全時,市場怎么轉?
歸根到底一句話:一靠正規的產權保護制度,二靠信仰與信任的文化土壤。中國市場經濟如何深化改革,答案也自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