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業內人士表示,全球正在使用的工業機器人數量在2015年底共達到160萬臺,亞洲仍是最大市場,中國市場的增速達17%,中國的工業機器人使用密度為每萬人49個,市場潛力巨大,已連續3年...
業內人士表示,全球正在使用的工業機器人數量在2015年底共達到160萬臺,亞洲仍是最大市場,中國市場的增速達17%,中國的工業機器人使用密度為每萬人49個,市場潛力巨大,已連續3年成為世界第一大工廠業機器人市場。當前,機器人在更多的制造業細分領域發揮著愈加重要的作用,而打磨、拋光、去毛刺,是制造業中不可缺少的基礎但工序。隨著人口紅利的消失以及降低成本和提高產品質量的要求日益提高,市場對拋光打磨機器人的需求越發強烈。
“伴隨著時代的發展,無論是打磨質量、生產效率,還是人工勞動條件,種種因素都促使研磨行業對自動化和機器人提出了新的需求。在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10月18~19日舉辦的“2016中國機器人研磨工業創新峰會”上,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執行理事長兼秘書長宋曉剛表示:“有需求就有市場,有市場就需要我們快速找出解決方案,并且是最適合中國的解決方案。這一方面需要我們企業的自身努力;另一方面,也需要一個像我們今天峰會這樣的、凝聚了由設備、材料、技術、工藝等各個方面企業所參加的更大的平臺來加強溝通,從彼此的需求和經驗中得到啟示,謀求合作、形成合力、共同發展。”
順應市場需求推進“機器人+”模式
本次峰會以“科技驅動,智研未來”為主題。宋曉剛指出,2015年,中國市場上工業機器人的銷量突破了6.8萬臺,已經連續3年成為全球第一大市場。而之所以能夠實現如此迅猛的增長,主要原因有三點:
第一,中國經濟發展進入了新常態,結構調整、轉型升級、提質增效成為新的發展戰略;而加快發展機器人產業、促進機器人的應用,是實現新戰略的重要途徑。
第二,中國有著規模最大,門類最多的制造業,為機器人提供了廣闊的應用領域,也為機器人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持續動力。
第三,中國經過多年的快速發展,已經具備了較為堅實的發展和應用機器人技術的工業基礎。因此可以說,市場的需求、應用的拉動,是中國機器人發展的最大優勢。
從宏觀發展的角度,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副秘書長郝玉成提出了“機器人+”創新模式。他指出,推進“機器人+”創新模式,目標是要實現我國自主工業機器人整體創新水平的提高,加快形成我國工業機器人的產業化;通過“機器人+制造過程”和“機器人+管理過程”的深度融合,在復雜工業中實現廣泛創新,提升我國自主工業機器人的創新水平。
郝玉成指出,推進“機器人+”創新模式,要著重突破三個技術——工業機器人創新技術、周邊設備的開發技術和軟件模型的研發技術,其本質是要改變制造業的內涵和外延,改變生產方式。而“機器人+”創新模式從重點領域上來說,要提升“中國制造2025”所制定的十大重點領域的高端創新水平,要構建起行業創新生態系統,要通過創新驅動引領,來贏得“機器人+”。在談及創新驅動引領時,他表示:“優秀的領導或企業家,要有塑造優秀員工和團隊內在驅動力的品質和能力。以創新核心技術形成的驅動力,是這種優秀品質和能力的體現與提升,是贏得智能制造的重要領導力。”
突破產業瓶頸推進終端市場應用
研磨,是制造業中一道不可或缺的基礎工序。而機器人在這一制造工序中,有著極為廣闊的應用——無論是打磨、拋光,還是去毛刺,如今都可以看到機器人忙碌的身影。作為是工業機器人眾多種類的一種,打磨拋光機器人主要用于工件的表面打磨,棱角去毛刺,焊縫打磨,內腔內孔去毛刺等工作。使用打磨拋光機器人對于提高打磨質量和產品光潔度、保證其一致性、提高生產率、改善工人勞動條件等具有良好的作用。
作為材料領域的世界巨頭,3M公司在研磨行業的歷史積淀已經超過了100年,其產品包括種類豐富的磨削砂帶、纖維砂碟和小型磨光機、砂光機、打磨機等。“3M雖然不直接做機器人打磨工作站業務,但我們會與客戶、集成商一起開發機器人打磨工作站,與客戶一起工作研究自動化研磨的可行性。我們在這方面有著十分豐富的經驗。”3M中國有限公司資深研磨技術工程師張志軍介紹道:“其實磨削的本質就是兩種材料的相互摩擦,參與摩擦的材料會根據自身的硬度、韌性產生磨損。因此,通常情況下,磨料的硬度要大于被加工材料的兩倍。”他向與會代表詳細剖析磨具的選擇難題。而3M中國研磨技術專家JohnBarry則告誡大家,自動化研磨是一項系統工程,要確保整個打磨工作站,如機器人、夾具、主軸等各個組件的匹配,才能發揮出最佳效益。
庫卡機器人制造(上海)有限公司系統設計師翟耀平表示,人工打磨目前面臨著工作環境惡劣、品質一致性差、生產效率低等一系列困境,而相比人工,機器人打磨具有高危環境取代人工、保證產品一致性、降低工人技術要求、減少工人數量、生產效率高等一系列優勢。因此,目前機器人在這一領域正快速發展。“拋光打磨機器人在3C行業、五金家具、醫療器材、汽車零部件、衛浴行業等多個領域有著廣闊的應用。不過,隨著各家企業的布局,目前市場競爭也正變得日趨激烈。因此必須要堅持創新,形成自己的技術優勢。”他強調。
“輪轂拋光工序產生大量金屬粉末,除了有爆炸的危險,平時如果沒有完善的防護,工人也很容易罹患矽肺。正是鑒于這樣惡劣的工作環境,我們企業跟拋光打磨機器人結下了不解之緣。”廣東利迅達機器人系統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霍錦添不無感慨。在進入拋光打磨機器人行業后,通過堅持不懈地技術創新,如今利迅達的產品已經具備適用于多種類型工件、有效減少誤差和廢品率、保證質量穩定下節約成本、自動化柔性打磨加工等一系列優勢,在電子電器、汽車、廚衛等領域擁有了一大批客戶。“不過,拋光打磨機器人在應用普及上也不是沒有難題。我們經過分析后發現,一些企業之所以不愿意‘機器換人’,主要考慮的因素有三個——不放心質量、一次性投入大、只改造部分工序。”霍錦添說。由此可見,雖然拋光打磨機器人正處于快速發展之中,但在終端市場普及上,還需克服一些阻礙。
完善產業體系增強技術創新能力
來自溫州的金石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在拋光打磨領域已經有了幾十年的實踐經驗。其副總經理賀干群在峰會上指出:“用機器人進行拋光打磨把人員從惡劣的工作環境中解放了出來,生產效率極高,可以滿足客戶24小時連續生產;此外,還大大降低了對工人的技術要求,一個普通員工就可應付4、5臺機器人放料,生產出的產品品質穩定、一致性強。”雖然具備如此眾多的優勢,但在賀干群看來,拋光打磨機器人也不是沒有瓶頸。“比如,前期投資會比較大,而且要求客戶的產品批量要大,產品附加值不可太低。此外,有時候在工作中,如果產品本身有缺陷、有細小的氣孔、砂眼等等,機器人不能夠識別。”針對這些瓶頸,金石推行了一系列持續優化方案,大大提升了產品性能,從而贏得了衛浴、汽車、醫療器械、電器開關等行業諸多客戶的信賴。
工信部、發改委和財政部近日聯合印發了《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提出產業發展5年總體目標:形成較為完善的機器人產業體系,技術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能力明顯增強,產品性能和質量達到國際同類水平,關鍵零部件取得重大突破,基本滿足市場需求。同時,從產業規模持續增長、技術水平顯著提升、關鍵零部件取得重大突破、集成應用取得顯著成效等四個方面提出了具體目標。
可以看出,中國的機器人產業正處于快速發展壯大的關鍵時期。而對于拋光打磨機器人來說,隨著人口紅利的消失、產品成本降低和產品質量提高的要求,這一細分領域也蘊涵著巨大的發展潛力。與會專家表示,此次峰會的召開,為研磨行業梳理了發展方向,注入了發展動力,必將促進這一產業蓬勃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