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至今距離分層正式實施已經半個多月,千呼萬喚始出來的分層制度,并沒有帶來市場的繁榮。另一方面,股轉系統還在不斷加強監管風暴,加緊推出退出機制。“區別對待”加“逐客令”,說好的提高流動...
至今距離分層正式實施已經半個多月,千呼萬喚始出來的分層制度,并沒有帶來市場的繁榮。另一方面,股轉系統還在不斷加強監管風暴,加緊推出退出機制。“區別對待”加“逐客令”,說好的提高流動性和轉板機制,看起來又似乎遙遙無期。新三板市場的政策到底怎么了?監管層對新三板的政策布局究竟如何?新三板市場的建設又將何去何從?今天智庫君和大家一起做一番詳盡解讀。
分層第一:沒有系統性風險,后面才能繼續玩下去
我們不妨換個角度來探討這個問題,嘗試做如下設想:在一個企業進入門檻不高,急速擴張且尚未足夠規范,信息透明度還比較低的資本市場,一下子引入巨額資金會出現什么情形?
不難想到,各種違規或者鉆空子損害投資者的現象將層出不窮,結果只會是一時的繁榮受到重創,大批資金逃離。
因此,監管層將風險控制放在第一位是不難理解的。分層政策發布之初,股轉系統副總經理高振營就在金融街論壇明確說道:“分層只是第一步”,“本質是風險管理”。
分層進行“區別對待”,并不是股轉系統對掛牌企業經營實力的高下判別,也不是企業投資價值的判斷。話又說回來,新三板散布著成長能力強,極具爆發力的新生力量,誰又能輕易對這樣的一些企業下定論呢?
為了提高監管效率,合理分布監管資源,牢牢把控不出現系統性風險。確實是這項政策有助于實現的功能。光是這樣,的確不足以讓新三板這個市場活躍起來。但是,須知道,也只有先做到不出系統性的風險,后面才能持續地玩下去不是嗎?
退出第二:有進有出,有限資源總留給經得住考驗的人
當然我們也都知道新三板僧多粥少的現實,而且新三板的企業容量如今看起來,還在迅速擴大。但是,另一方面,入場的資金卻變化不大。兩頭合在一起看,很明顯,資金缺口擴大勢成必然。這種狀態也許已經被習以為常,但仔細思量就能發現其本質必然是不具備可持續性的——投資者選擇難度會加大,掛牌企業融資會越來越困難。接下來要不是提高掛牌門檻,就是要放大掛牌企業離場的出口。
股轉系統也正是這么打算的。6月30日,股轉系統在對兩家企業進行強制摘牌后,明確強調要繼續加強監管。并提出:“下一步,全國股轉公司將在總結監管實踐的基礎上,加快制定出臺掛牌公司終止掛牌的實施細則,建立常態化退出機制,實現市場優勝劣汰,提高掛牌公司整體質量,提升市場規范程度,促進新三板市場健康、穩定發展。”
這里頭,第一個關鍵詞是“下一步”。這意味著,退出機制會緊隨監管的加強而出臺。值得注意的是,股轉系統既有的規則中是有關于退出機制的規定的。根據《股轉系統業務規則》第4.5.1條的規定,在新三板終止掛牌只是少數特殊情況才會發生的事:包括上市、企業自行申請終止掛牌、逾期沒交年報半年報、與主辦券商解除持續督導沒及時改簽、企業清算注銷的等等。
第二個關鍵詞是“常態化退出機制”,與現存規定不一樣,這個機制會使新三板的企業退出成為一種常態,就像新增掛牌企業不斷增加一樣平常——掛牌企業將會對股轉系統的“逐客令”習以為常!而且,更重要的是,第三個關鍵詞“優勝劣汰”,在發布分層政策的時候,股轉系統明確強調分層并不是為了優勝劣汰,如今股轉系統明確表示:退出機制才是!
如此才能促進新三板市場上良性資源配置,讓有限的資源留給經得住市場考驗的企業。
流動第三:引入活水,才能流動起來
到了第三步,我們總算談到大家普遍關注的流動性問題。實際上,這個問題監管層在下第一步棋的時候就已經注意到了。在發布分層方案最終版的時候,股轉系統曾在答記者問中特地強調:“全國股轉公司高度重視市場流動性問題,目前正根據市場的發展情況,研究解決流動性的措施。掛牌公司分層與解決市場流動性沒有必然聯系。”
這里要注意的是,股轉系統現階段對于流動性問題只是說在研究,并未像“常態化退出機制”一樣明確說道會下一步加快推出。故而,本文將其排在第三。回想起來,常態化退出機制在中間可以說起到了一個承上啟下的作用——由于常態化的淘汰,既提升了風險管控的效率,又為提升市場流動性開局鋪路。
至于提升新三板流動性的要訣,早在去年年底分層征求意見稿發布之前,《證監會關于進一步推進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發展的若干意見》已經明確提:“大力發展多元化的機構投資者隊伍,強化主辦券商組織交易的功能,穩步提升市場流動性水平”!即是說,引入活水,才能流動起來!也正是在經過了分開過濾以及開挖了排水口之后,引入活水才能帶活整池水保持持續活力。
轉板第四:何時是時機?當去留總有相當的理由
我們第四步才討論到轉板,并不是因為這個問題是大家關注度最小的,與之相反,最近發布公告稱接受IPO輔導的掛牌企業為數不少,當中也有不少已經進入了創新層。
由于轉板機制尚未建立,新三板的企業要改道上A股還是要經歷暫停交易、摘牌、上市輔導、IPO重新上市一系列漫長的流程。
理論上講,轉板機制有利于連接不同板塊的資本市場,形成一個可上可下,能進能退的市場環境,使多層次的資本市場充滿活力。今年4月2日,證監會新聞發言人張曉軍在例行新聞會上表示,轉板的相關制度正在研究中。
但是,至于真正落地的時間,普遍的觀點都是不會太早,甚至有點遙遠。因為,一旦這個界限被輕易打破。在新三板的市場建設還處在初級階段,才剛剛邁出分層的第一步的時候,開放轉板無異于讓好不容易在新三板養肥的魚全部游到了A股市場。結果留下的都是小魚蝦米,這個層次的市場從此一蹶不振。命運一如曾經的香港創業板。
什么時候才是新三板真正實施轉板的時機?至少是新三板市場建設的前面幾步走得差不多,留在新三板的“誘惑”和轉板上市不相上下的時候。關鍵是要有相當的對比空間,不至于出現一邊倒的局面。才能保證新三板市場的成熟穩定,又能發揮多層級資本市場暢通流動的活力和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