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5月26日,在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和中國內燃機工業協會共同舉辦的“商用汽車及配套動力供給側改革與延伸服務工作會議”上,發改委產業協調司機械裝備處處長吳衛表示,十...
5月26日,在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和中國內燃機工業協會共同舉辦的“商用汽車及配套動力供給側改革與延伸服務工作會議”上,發改委產業協調司機械裝備處處長吳衛表示,十三五是產業轉型的關鍵時期,轉型升級一方面是“由大到強”,另一方面是技術升級,提高競爭力、提升品質,還包括發展環境,建設相應制度體系、法制體系更適應產業發展。 要適應需求側的變化
“現在強調供給側改革,制造業的供給側改革是其中很重要的方面。相關行業和用戶共同參加探討供給側改革這一主題,就是要研究制造業如何更適應市場、如何轉型升級來適應未來發展的要求。”
吳衛在現場做了題為《推動供給側深化改革總體思路和目標要求》的報告。
他表示,供給側改革是適應引領新常態的創新,對產業轉型升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在長期發展中,我國經濟積累了結構性矛盾,可以總結為:供給總量和結構不能適應需求總量和結構的變化。“現在,在需求端發生了一些積極的變化,需求的量在增大,也在升級。這里既有消費能力、消費水平相關的升級,也有環境、資源等外部壓力帶來的升級。對于需求側這樣的變化,現在供給側的適應性還不夠強。”他認為,商用汽車和內燃機行業也是一樣,目前整體發展放緩,需要加強供給側的改革。
把握方向性指導
根據中央和國務院的要求,改革總體要求是:宏觀政策要穩、產業政策要準、微觀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實、社會政策要托底。供給側改革重點推進“三去一降一補”,即: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這幾句話將供給側改革概括得非常全面,實際上就是淘汰落后、提升質量、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吳衛認為這是方向性指導。
據介紹,發改委產業司在相關文件中提出以下幾方面要進行突破:一是攻堅克難,化解產能過剩;二是強調創新驅動方式,帶動產業升級;三是適應科技革命和產業升級的趨勢,實現綠色、低碳、智能。
具體到制造業發展、供給側改革方向上,要推動制造業智能化、綠色環保、高端化、國際化。他表示,“還有兩方面工作要與之結合,一是積極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向中高端延伸。像物流業就屬于生產性服務業,它要向高附加值延伸,我們制造業也要相應提升。另一方面,拓展新興產業的發展,使傳統制造業與新興產業能夠更深度融合,協同發展,發揮互聯網、物聯網智能化技術在應用層面上的普及。”
為了促進這幾方面發展,從去年開始,發改委啟動了增加制造業核心競爭力的三年行動計劃,重點圍繞高端裝備、新材料方面扶持企業來實現核心技術突破,實現產業化。今年,根據國務院部署,籌劃了技術改造升級工程包。通過專項建設基金等多種資金渠道,來促使行業重點企業能夠加快轉型升級,帶動經濟保持穩定發展。“工作層面上,我們還是要強化市場作用,特別是企業主體作用,同時,加強產業政策完善,強調政府職能轉變。”
改革主體還是企業
“職能轉變、簡政放權”,是本屆政府的一貫主張。據透露今年還將修訂一批政府核準項目,下放到省一級管理,進一步減少中央層面對市場的直接干預。
在汽車產業發展上,制定《中國汽車發展戰略綱要》。“以前我們主要是產業政策,過去二三十年里都是依靠保護和行政管制,現在來看,已經與當前和今后產業發展不相適應。今后還是應該在戰略層面提出一些導向,加大開放力度,減少行政干預。”吳衛表示。
發改委前不久聯合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等有關方面建立了汽車產能調查分析和信息發布工作機制。這也被吳衛視為從行政干預到信息發布,引導方式上一種角色上的積極轉變。
他認為,從去年來看,汽車產業整體發展較好,但是結構性過剩也比較明顯,特別是商用車產能利用率僅達到一半。再有一方面的過剩是區域、企業之間的不均衡。“我們做了這些調查分析之后,想提示各方面注重投資方向和內容,應當以突破核心技術、提高競爭力為重點。今后應該更注重升級,而不是產能投資。”
吳衛最后說:“供給側改革是今后一段時間內的系統性工作,政府需要創造更好的環境,加強監管,維持公平有序的市場環境,為產業創造更好的發展空間;但改革主體還是企業,能否適應未來改革和產業發展的趨勢,獲得更好的業績,還有待企業自身創新能力的提升、開發能力的提高,生產銷售服務體系完善,增加價值總量。”他表示,行業協會把企業凝聚起來,加強行業間交流合作,對推動供給側改革、產業轉型升級具有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