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隨著春節過后鋼材價格的一路飆漲,原本虧損停產的鋼鐵企業已經陸續復產。“復產潮”的出現對如今將“去產能”擺在首要任務的鋼鐵行業來說,無...
隨著春節過后鋼材價格的一路飆漲,原本虧損停產的鋼鐵企業已經陸續復產。“復產潮”的出現對如今將“去產能”擺在首要任務的鋼鐵行業來說,無疑蒙上了一層陰影。孫木(化名)是河北一家中型鋼鐵企業的老板。他在河北的兩個城市擁有鋼鐵生產基地——一處在沿海,一處在內地——總共產能有1000萬噸左右。自2015年三季度開始,孫木所處的內地鋼廠因為持續虧損已經停產四分之三。
春節后鋼價的暴漲,讓孫木原本虧損的內地鋼廠開始有了盈利,復產計劃由此也提上日程。
以北京地區為例,建筑用鋼的主力品種螺紋鋼現貨價格已經從2月16日的1810元/噸,上漲到今日(3月8日)的2390元/噸,累計上漲了580元/噸。
其實,對這輪鋼價的暴漲,孫木心情復雜。
“鋼價上漲對鋼廠來說是好事,尤其我們還有一個廠在虧損。”本應該感到高興的孫木卻解釋稱,如果沒有這輪上漲行情,很多虧損停產的鋼企可能真的會被市場淘汰,真正退出歷史。然而,一輪暴漲,這個過程可能就此又有反復。
“現在大家看到盈利預期,會加大復產力度,去產能遇阻,鋼鐵市場依然嚴重供大于求,低價競爭仍將持續,全行業虧損的局面不可避免。”
其實,孫木的復雜心情也折射出鋼鐵行業在“去產能”過程中的一個怪圈:停產——漲價——復產;這也是地方政府不得不面對的現實:供給側改革的大背景下,在2016年要壓縮9000多萬噸鋼鐵產能的目標下,國內鋼鐵行業究竟如何該去產能,才能迎來切實有效的壓減?
暴漲的真相
作為擅長投資鋼鐵金融產品的人士,孫木在3月初已經預感到了鋼價可能會迎來一波暴漲。他的依據是資本市場以及鋼材期貨出現了大幅上漲。、
3月4日,熱軋卷板期貨1605合約收2174元,較前一周漲115元,漲幅5.6%;螺紋鋼期貨1605合約報1987元,較前一周漲65元,漲幅3.3%。
期貨上漲后,從3月5日開始,鋼坯及其各鋼材品種開始出現暴漲。
中聯鋼統計顯示,從3月5日開始,鋼坯強勢上漲突破2000元/噸,截至3月7日,鋼坯價格已升至2140元/噸,螺紋鋼全國均價升至2258元/噸。隨后,3月7日、3月8日黑色期貨中的熱卷、螺紋鋼更是連續兩日封住漲停。
根據Mysteel鋼鐵指數統計顯示,3月6日—11日,鋼材綜合指數周漲幅達到15%。
“大家都說是五年來難遇的暴漲,其實從周漲幅看,已經創下了二十年記錄。”Mysteel資訊總監徐向春向騰訊財經表示,幾個因素疊加在一起,造成了這波鋼價的暴漲。“幾個因素包括:前期央行降準、節后市場庫存偏低、停產幅度比較大、唐山世園會等刺激因素影響鋼價大幅上漲。”
去年下半年,由于鋼材價格一度跌破大量企業的成本線,部分鋼鐵企業通過停產、半停產或者檢修等方式應對。據Mysteel統計,停產半年的僵尸企業產能約有5000-6000萬噸。陷入虧損的鋼廠陸續減產停產,也為市場上的惜售帶來了支撐。
同時,全國鋼材總庫存同比去年大幅下降21.1%。貿易商在后市看漲的預期下,有補充庫存的動力。唐山世園會的限產預期加大了貿易商提前補充庫存的預期。
吳飛是北京地區的一家鋼貿商,他也加入了補貨大軍中。
吳飛告訴騰訊財經,自己在2月中旬開始入貨,到2月底,陸續入貨幾萬噸。“價格每天都在漲,但就是搞不清楚為什么漲,總之漲就入貨,轉手一噸就能掙個一兩百塊。”
徐向春認為,目前的下游需求并未好轉,很難支持目前的鋼價上漲。
中聯鋼總編輯胡艷平也向騰訊財經表示,目前的需求不足以支撐現在的鋼價漲幅,價格已經出現回調。“3月8日上午各地螺紋鋼依舊暴漲200元/噸以上之后,一些市場的熱軋、螺紋鋼部分商家已經開始下調報價,當天鋼坯廠家也開始降價。”
3月9日,鋼材期貨、現貨均出現下跌。期貨螺紋、期貨熱卷分別下降了4.83%和7.07%;現貨熱卷下降了200元/噸,唐山鋼坯也下降了200元/噸。
孫木對真實的需求有更直接的體會。“在現在形式不好的時候都是以銷定產,但從我們銷售部獲得的訂單來看,需求并沒有像價格上漲一樣,出現井噴式的暴漲。”
雖然現在出貨順暢,但吳飛也能感受出終端需求未見好轉。“我賣出去的都是下級經銷商,很少有下游客戶來提貨。”
反復的“去產能”之路
因為虧損而停產,因為價格上漲而復產,孫木在從事鋼鐵行業的十幾年中經歷了多次。這次依舊如此。
伴隨著鋼價的暴漲,停產鋼企已開始大面積復工。中聯鋼統計的唐山164座高爐有效開工率春節前已下降到81.47%,而截至3月4日,這一數字上升至85.04%。
中聯鋼統計稱,計劃于2月末至3月復產的鋼廠較多,其中以河北唐山和山西鋼廠為主,包括新興鑄管、天鋼、昆玉、宣鋼、唐銀、文豐、港陸、海鑫、晉鋼、興寶、三原昌鑫等,容積共計2.2萬立方米。
復產的驅動力就是利潤。徐向春估算,按照目前的鋼材價格,鋼廠的盈利區間在200-300元/噸。
根據中鋼協統計顯示,1月份99家大中型鋼鐵企業實現利潤總額為虧損67.19億元,上年同期為虧損2.93億元;虧損企業47家,虧損面達47.5%。Mysteel數據顯示,以進口礦測算,螺紋鋼綜合盈利能力整體下滑,截止今年年初,噸鋼盈利負320元左右。
盡管有利益驅動,但孫木并未參與到在這次的“復產潮”中。因為從目前的政策風向可以看出,這次去產能的力度與迫切程度不同以往。
在今年兩會李克強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中,2016年近三年淘汰落后煉鋼煉鐵產能9000多萬噸。
國務院此前公布《關于鋼鐵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表示,將從2016年開始,用5年時間壓減過剩的粗鋼產能1億-1.5億噸。
3月8日,在河北代表團開放日上,河北省省長張慶偉表示,河北省計劃在2020年前關停60%鋼鐵企業。他還稱,到明年,河北要完成壓減6000萬噸鋼鐵的去產能目標。
政府紛紛制定出去產能目標,與鋼鐵行業的萎靡無不想關。
中鋼協副秘書長李新創表示,目前中國的投資增速下降幅度大,工業領域增速也明顯回落,都根本地影響了鋼鐵市場,產能過剩也尤為突出。
“首先,中國鋼鐵85%以上在國內消費,鋼鐵消費55%與投資相關,我們國內的投資增速由過去百分之二十幾降到百分之十幾,再降到2015年10%左右,對鋼鐵行業影響巨大;第二,我們國內消費在投資領域、制造業大幅回落。”李新創進一步解釋稱。
2015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為6.9%,創25年新低,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下滑至10%(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2%),為15年新低。
作為鋼鐵生產者,孫木也認同去產能的方向。“從2005年第一部《鋼鐵產業發展政策》開始就表示要淘汰鋼鐵產能,但越調控越建,為什么?因為有需求。”孫木稱,現在看不到需求的明顯回升,應該可以判斷出中國鋼鐵生產消費已過峰值,隨著整體經濟增速下滑,需求也進入了下行區。
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的研究報告指出,2015年中國鋼材實際消費量6.64億噸,同比下降5.4%,同樣低于此前的預測值6.68億噸。這意味著,中國鋼鐵市場萎縮比預想得更嚴重。
除了需求,目前鋼鐵企業自身的狀況也堪憂。
李新創表示,中國絕大部分鋼廠都擁有一個沉重的職工隊伍,單靠鋼鐵主業,很多鋼廠根本養不起那么多職工。但是絕大部分負債率極高的鋼廠又不得不繼續貸款融資,在明明越生產越虧損的情況下,鋼廠的貸款其實是為了養活職工。
作為資金密集型行業,資金鏈斷裂風險已成為鋼廠首要防范的風險。
根據《21世紀經濟報道》此前報道,某大型國有銀行文件顯示,從2015年12月31日起,該國有大行將加強鐵礦石、鋼貿、煤炭三個行業的融資管理,對包括表內貸款、表外融資及其他金融資產服務等進行鎖定控制。
去產能“后遺癥”
在供給側改革的推動下,2016年是鋼鐵去產能“共識年”,但去產能依然面臨重重挑戰。除了鋼價的波動造成反復之外,改革順利推進的話,也依然有許多“后遺癥”需要應對。
計劃淘汰的1億-1.5億噸產能,波及到近50萬鋼鐵職工,如何安置這些職工成為重要的議題。
在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提出,中央財政安排1000億元專項獎補資金,重點用于職工分流安置。
在此之前,1月22日,財政部發布《關于征收工業企業結構調整專項資金有關問題的通知》,稱為支持工業企業結構調整,經國務院批準,從今年1月1日起征收工業企業結構調整專項資金,并明確了征收方式及各地區征收標準。該項資金在下發時,還將配套一部分地方資金,未來將主要用于解決鋼鐵和煤炭行業大量職工下崗和再就業問題。
根據中央政府出資和地方政府配置的方式,申萬宏源預計為鋼鐵、煤炭兩行業去產能資金支持規模將達到2000億元。其中,鋼鐵行業用于安置的資金將在600億左右。
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采取兼并重組、債務重組或破產清算等措施,積極穩妥處置“僵尸企業”。
然而, “國內鋼鐵行業的負債率高達70%,高出亞洲金融危機時期鋼鐵行業十多個百分點。”胡艷平表示,負債率高,盈利能力低,對兼并者來說,進入鋼鐵行業兼并無疑是背上一個沉重負擔,“用兼并手段來去產能,只能成為空話。”
如何解決退出的鋼鐵企業所持有的壞賬、負債,也成為去產能的關鍵。
一位中鋼協的權威人士向騰訊財經表示,目前首先可能考慮的是國企的壞賬和負債,國企負擔重,產能也大。據其透露,針對重點去產能的行業,金融主管部門目前正在制定關于如何處理壞賬的對策。
但在孫木看來,即使政府出臺了退出機制,如果民營鋼企受益較少,那么去產能仍然困難重重。
“民營企業停產復產的靈活性更強,更易受盈利驅使復產。”孫木表示,如果沒有合理的退出機制,那么民營企業寧肯虧損也不愿停產退出,“在生產意味著還有流水,還能拖一天過一天;退出意味著清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