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15年過去了,在過去一年的時間里曾發生過很多事情,但大多都被人們遺忘了,占據記憶碎片的或許是那么幾個口號式的名詞:比如“互聯網+”,比如“轉型升級”......作為中國磨料磨具...
2015年過去了,在過去一年的時間里曾發生過很多事情,但大多都被人們遺忘了,占據記憶碎片的或許是那么幾個口號式的名詞:比如“互聯網++”,比如“轉型升級”......作為中國磨料磨具行業的互聯網媒體人,“互聯網”、“轉型升級”曾被我們用來占據了太多的新聞版面,但在2016年年初的某一瞬間,我們突然感覺有義務、更有必要去還原一下“互聯網”、“轉型升級”在過去一年中繁雜背后其真實的模樣。互聯網恐慌
2015年,國家政府層面橫空拋出一個“互聯網+”的概念,一時間全國上下舉國沸騰,不止是互聯網企業,甚至好多傳統制造業的企業也像突然找到了靈丹妙藥一般,仿佛中國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彎道超車都指日可待一樣,企業家們都像著了魔一般的暢談“互聯網+”的美好未來,生怕自己的企業不和互聯網扯上點什么關系明天就要倒閉一樣。2015年恐慌性高峰,所有企業家都在尋求轉型,甚至達到不理性的程度。
而現實的情況是:在2015年,很多互聯網公司的處境其實還不如制造業樂觀。馬化騰說創業17年他每年都會覺得騰訊要活不下去了。李彥宏也說決定拿200億投入“O2O市場”只為了能給百度找條生路繼續活命。“互聯網恐慌”像一個幽靈在中國大地徘徊著,還蔓延到了中國制造業的上空,據說不少中國制造業企業家愿意投入所有的身家去轉型,甚至到了不太理性的程度。比如,部分企業看準了電子商務,花了大筆資金投入,但是到頭來的結果是電子商務沒有做成功,但線上的惡性低價促銷反而毀了企業正常的線下業務。這樣的情況比比皆是。
然而,實際情況又是怎么樣的呢?據統計:2015年線上商業占所有的商業不到5%,而線下商業仍然占據著95%的市場份額,5%可以毀掉95%嗎?在相當一段長的時間內,恐怕這個情況都不會發生。在互聯網盈利能力比起傳統行業還差得遠的當下,傳統行業的危機感似乎有那么一點不太必要。
轉型升級的迷思
一個人擅長做自行車,但是他看到大家現在都在做汽車、高鐵、飛機,所以他一咬牙轉型升級要去做汽車、高鐵、飛機......這個故事的結尾根本不用去描述,大家都能立刻判斷出結局。雖然故事大家都能看懂,但是在“互聯網恐慌”的陰霾下,恐懼往往會使人喪失最基本的判斷能力。
是的,“互聯網+”不可能讓一個只懂做自行車的人做出來汽車、飛機。“互聯網+”也更不可能讓一件質量不過關的產品變得無比暢銷。傳統制造業企業的轉型升級本就不可能借著“互聯網”這個東風一蹴而就。“站在風口豬都會飛”也只是一句經不起推敲的“心靈毒湯”罷了。
理性一點來看,轉型是需要錢和時間的。沒有原始積累拿什么轉型升級呢?空談“轉型升級”只是空中樓閣罷了。企業沒錢就沒辦法研發技術,企業沒錢就吸引不了人才。轉型誰都會說,可是到底應該怎么做呢?
有些人會說那就讓市場來分配,這種觀點站在長期的角度來說肯定是對的。可是在短期來講呢?市場把這些企業一下子都淘汰了,總不能把工人也淘汰了吧。有些工人就會做最低端的鋸片、砂輪,歲數大了也沒上過學,新技術一兩天也學不會,一家老小還得靠他養,忽然整個中國制造業的低端企業都倒閉了。這不是激化社會矛盾嗎?所以在國內要求和諧穩定的大前提下,中國政府不會這么做,也不會允許這種情況發生。所以中國政府才出臺了“一帶一路”政策,這個政策根本目的不是讓企業立刻去轉型,而是希望留給企業更多的時間去發展,能在未來水到渠成的成功“升級”。
何須轉型,只要生長
綜上來看,一方面中國制造業的互聯網恐慌似乎并不必要,另一方面國家還在為企業的“升級”爭取著寶貴時間,那企業現在最應該做的是什么呢?顯而易見的是這兩個字-“生長”。
互聯網作為新一代的連接技術,隨著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的完善,必將在此基礎上產生出巨大的紅利。回想一下人類的發展歷史,因為汽車、火車以及飛機等新型連接技術的出現,人類不斷地重構著制造業的產業鏈與市場:一臺手機屏幕來自日本,操作系統來自美國,加工組裝來自中國,最終銷售到全球各地。互聯網技術的出現更加有效地幫助了這一切有條不紊的發生與進行。是的,看到這里大家應該明白了,互聯網就像虛擬世界的汽車、火車、飛機一樣,您甚至不需要懂它的內部構造和設計原理,中國傳統制造業企業只管乘坐上去就可以了,互聯網會用更快的速度把企業帶到該去的遠方。
利用互聯網采購、利用互聯網整合產業鏈、利用互聯網運輸、利用互聯網銷售,汽車、火車、飛機改變的是人類的出行方式,互聯網改變的卻是企業的出行方式。企業只要慢慢掌握這一切,就能在互聯網技術的土壤中扎根生長。利用互聯網技術發展帶來的紅利,研究新興技術、吸引高端人才,追逐合理利潤,企業就會自然而然地健康“生長”。
結語
最好的未來,是一個砂輪企業不再慌不擇路地去“轉型”,而是肯實實在在地做出世界上質量最好的砂輪。
而這,也是我們所期望的。【文/張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