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眾所周知,一般大公司都會選擇上市融資。然而有些國內企業卻不走尋常路,堅持不上市,比如華為、老干媽等。為什么它們如此固執地不上市呢?今天為大家總結了各位老總的言論,或許從中就能了解到...
眾所周知,一般大公司都會選擇上市融資。然而有些國內企業卻不走尋常路,堅持不上市,比如華為、老干媽等。為什么它們如此固執地不上市呢?今天為大家總結了各位老總的言論,或許從中就能了解到原因。1、華為:怕失去奮斗者的本質色彩
華為創始人任正非接受媒體采訪時,曾一再強調,華為不片面追求企業規模,華為的發展不缺資金,因此不會進入資本市場,絕對不上市。“如果大量資本進入華為,就會多元化,就會摧毀華為20多年來還沒有理全理順的管理。”
他還表示,華為如果上市會造富一大批公司員工,‘但可能會讓我們越來越怠惰,失去奮斗者的本質色彩”。
2、娃哈哈:上市企業造假多了去了
曾經的中國首富-宗慶后所領導的娃哈哈集團一直沒有上市。宗慶后曾表示,娃哈哈不差錢,沒有通過上市融資的需要,而且“上市企業造假多了去了”。
他覺得目前娃哈哈雖然沒有上市,公司治理水平遠高于一些上市企業。
3、順豐:上市后企業將變得很浮躁
順豐的掌門人王衛曾談到,“上市的好處無非是圈錢,獲得發展企業所需的資金。順豐也缺錢,但是順豐不能為了錢而上市。上市后,每天股價的變動都牽動著企業的神經,對企業的管理是不利的。”
他表示“上市的話,環境將不一樣了。要保證股票不斷上漲,利潤將成為企業存在的唯一目的。這樣,企業將變得很浮躁,和當今社會一樣的浮躁。”
4、方太:做高端最重要的是要耐得住寂寞
每當投資公司找上門,方太集團總裁茅忠群都會一一回絕。他始終堅持“三不原則”——不上市、不打價格戰、不欺騙。
他表示,“做高端最重要的是要耐得住寂寞,不能看著中低端市場大就眼紅。我們也從來不給別人貼牌,因為我們不是定位‘工廠’,方太要打造的是品牌。”
5、老干媽:上市有可能傾家蕩產
老干媽創始人陶華碧曾說,“堅決不上市,因為一上市,就可能傾家蕩產。上市那是欺騙人家的錢,有錢你就拿,把錢圈了,喊他來入股,到時候把錢吸走了,我來還債,我才不干呢。’‘
6、立白:我們已是家喻戶曉的品牌了
立白集團副總裁坦言: “上市的目的一般來說有兩個:一是提高知名度,二是融資。而這兩點我們暫時都不需要。我們現在天天打廣告,算是家喻戶曉的品牌了。’‘
他表示,立白是業內第一家款到發貨、打破行業三角債的企業,所以資金很順暢。
相關國外企業:
科氏工業集團
全球最大的非上市公司——科氏工業集團成立于1918年,是一個典型的家族型企業,目前公司掌門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為科氏第二代,查爾斯·科赫(Charles.Koch)和大衛·科赫(David.Koch)。該公司在穆迪投資服務公司的資信評級是Aa1,標準普爾評級是AA+。
在全球能排上號的私有公司里,科氏的歷史算是短的了。嘉吉和科勒都擁有超過100年的歷史。在短短六十多年中,不依靠資本市場的融資功能,居然能夠擴張為美國乃至全世界最大的私人持股公司,可見科氏家族的經營才能是何等偉大。
科氏企業集團的核心是石油與化工。1940年,科氏家族創始人興辦了一家煉油廠,從此開始了科氏的偉大旅程。科氏的成長得益于一系列的收購,而這些收購主要動用的是家族自己的資本,而不是資本市場的融資。為了保證科氏家族的控制地位,他們建立了科氏家族基金會,還興辦了自己的智庫。他們的政治上也非常活躍。
科氏于1999年涉足中國市場,目前在中國唯一開設了辦事處的是科氏材料(中國)公司,主要業務領域為道路瀝青,已經在鄂州、廣州、鎮江、西安、天津、三水和瀘州投資建立了7個瀝青產品有限公司,有近500名員工。科氏的一些其他領域的業務以代理商的形式進入中國。
上市難抗壓 家族經營有定力
弗雷德·科赫對子孫有遺訓:“只要不將公司賣掉,你怎么辦都行。”公司傳到他的二兒子查爾斯·科赫(Charles Koch)手里,他也誓言“除非我死了,科氏才能上市”。兩代掌門人均拒絕上市,基于這樣一個判斷:企業要掛牌上市,就得定期公開運營數據,企業的股價也會受到股票市場整體氛圍的影響。尤其企業專注長遠發展時,可能因嘗試新產品或進行結構重組,需要增加投入,營收也會下降,碰到經濟衰退時,投資回報也會減少,資本市場的壓力就會接踵而至,逼迫經營者為迎合市場采取各種短期行為,導致抗壓力減弱。家族企業則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步伐制定策略,定力要大很多。因此在他們看來,上市并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保證公司健康的現金流和持續穩健的擴張才是正道。
查爾斯在2007年的一次演講中說,企業每季度向外界發布財報是“最要命的”。他說,如果一個公司的總裁“被發布每季財報所糾纏,你就不得不犧牲長期價值”。他認為,在美國的上市公司中,只有一個例外,那就是獲得市場充分信任的創始人,例如伯克希爾公司董事長巴菲特,才能專注長期投資。這也使有“股神”之稱的巴菲特可以把一家公開上市的公司當成一家私營公司來經營。
安利
“你聽說過安利嗎”?好啦,今天不是來黑安利的,人家也是世界上做的比較成功的私募公司呢!
1959年,年輕的理查·狄維士和杰·溫安洛在美國密執安州大急流市的一間地下室里攜手創辦了安利公司,并憑著一支既環保又具有多用途的濃縮清潔劑(L.O.C。)成功打開市場。第一年的營業額就達到了50萬美元,這在當時的經濟情況下,可以說是個不錯的奇跡的。同年,安利公司推出第一個企業標識——四方形企業標識。該標識體現企業成立之初立足于北美地區,專營清潔用品之特點。
1963年,安利在美國境外的首家分公司——加拿大安利分公司誕生,這是安利成長為跨國企業的開端。1971年5月,安利在北美以外的首家分公司在澳大利亞正式創立,這標志著安利已開始躋身國際跨國公司的行列。
美國安利亞太區公司從1971年在澳大利亞設立第一個分公司以來,中國香港、中國澳門、馬來西亞、新西蘭、中國臺灣、泰國、文萊以及中國大陸的獨家代理權,總部設在中國香港。1972年,由世界維生素工業之父卡爾·宏邦于1934年創立的紐崔萊被收購于安利旗下。安利中國于1992年成立并開始投資建廠,1995年4月10日正式開業。結合中國國情,從1998年7月起,安利中國以大型生產性企業定位,以“店鋪銷售加雇傭推銷員”方式經營。銷售紐崔萊營養保健食品、雅姿美容化妝品、個人護理用品、家居護理用品四大系列。在廣州建有先進的大型生產基地,占地面積達14.1萬平方米,同時擁有占地4萬平方米的現代化物流中心。
20世紀90年代,安利公司由第一代領導人向第二代領導人的過渡順利完成。在第二代領導人史提夫·溫安洛先生和德·狄維士先生的共同執掌下,安利公司實現了長足發展,開啟了新篇章。安利兩個創辦人理查·狄維士和杰·溫安洛之間親密無間的伙伴關系,其精誠合作、不斷進取的創業精神,已成為企業界的光輝典范。
利益!利益!長遠利益
安利不上市是為了保證和延續安利幾十年如一日的價值和理念,是著眼于長遠發展的考慮,而且安利的財務狀況非常健康,不需要通過上市來籌集資金。該公司總裁德·狄維士(Doug De Vos)指出,家族企業的優勢在于,所有的管理者都在企業的大家庭中長大,目標一致,即想方設法讓公司有更好的明天,因此在制定企業發展戰略時,家族企業更能著眼長遠利益。